“雲中書院,林權?”
杜預全神戒備。
方才的張放,非來一次儒法爭鳴,險些要了杜預的命。
若林權再來一次儒道爭霸,選擇襲擊自己,加上這些第三重山的餓狼,當真有些棘手。
誰知,林權也並不好受。
他在空中騎鶴而行,確實不會受到狼群威脅,但卻也引來了更多的覬覦!
風雪中,出現了陣陣嘶鳴!
又有一大群怪鳥形同禿鷲,卻各個雙頭,喙似刀爪如金,從雪山高處飛撲下來!
哪怕漫天風雪之中,這種沉重碩大的禿鷲怪鳥也能進退自如,輕鬆駕馭,在林權後麵瘋狂追擊,大有生吞活剝、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
碩大的雪片在雪山颶風的加持下,猶如箭雨打在禿鷲怪鳥身上,
林權披頭散發,麵色凝重,腳踏仙鶴,飛劍反擊。
但飛劍卻被禿鷲怪鳥一爪子抓開後,發出金鐵交鳴之聲,卻奈何不得這些恐怖的怪鳥。
此人能不聲不響,在第二山拿到第二名,僅次於杜預,可見實力之強。
且雲中書院在大漢北方三晉之地,赫赫有名。
黃老之學更是天下顯學、風靡各國、盛行一時的國學。
大漢帝國就不用說了,黃老之學作為大漢國學,曆經高祖、文帝、景帝、竇太後,傳到武帝手中,足足傳了五代帝王雄主!
很少有人知道,與大漢征戰百年、鏖戰不休的蒙元帝國,國教竟然也是道教+佛教!
而蒙元帝國建立後,四麵征伐
、橫征暴斂、動輒屠城,殺戮極重,道家“長春子”亞聖丘處機,以74歲高齡,率弟子18人跋涉萬裡,曆儘艱難,數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
成吉思汗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應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為要,並進言欲統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成吉思汗深契其言,禮遇甚隆,尊為神仙,又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
丘處機於是廣發度牒,建立平等、長春、靈寶等八個教會,道家中全真派發展為蒙元國教。
十國中,還有蜀國尊奉黃老之學。蜀漢先主劉備以漢室宗親自詡,自然要捧黃老之道。不過蜀國道家學派,以漢中為中心的五鬥米教為主,與北方全真派遙遙相對。
大秦帝國,獨尊法家,封禁佛道墨各家。
東吳創始人孫堅,乃是兵聖孫武、繼聖孫臏子孫,手握【孫子兵法】和傳國玉璽兩大傳天下級文寶,自然尊奉兵家。其子孫策、次子孫權,都尊奉兵家為國教顯學。
齊國、越國、楚國要麼縱橫、要麼佛道,還沒有明顯傾向。
大宋偏安一隅,以佛道並行。
可見,在聲勢上,道家黃老之學足以與法家、兵家等強勢學派,鼎足而立,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麵,乃是一等一的強勢宗門。
佛門、縱橫、陰陽、墨家
都要略遜一籌。
林權在雲中書院,堪稱超一流學子、後起之秀,自然有資格稱天下奇才。
可如今,如此強勢的天下奇才,卻被禿鷲怪鳥追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眼看林權被追的上天無路,杜預目光一閃,呐喊道:“林兄,第三山如此艱難,我們聯手如何?”
林權低頭看到杜預,略一沉吟,一躍而下,與杜預並肩而立。
“想不到,竟有機會與天下聞名的杜案首,並肩作戰?”
林權倒也灑脫,目光落在成群妖狼上,微笑道:“不過,你也有火燒屁股的追兵,我們兩不相欠,頂多算抱團取暖。日後翻臉打起來,大家也不用有什麼心理負擔。”
杜預也是一笑而過。
杜預為何要與林權並肩對敵?
強敵環伺隻一方麵,這也是觀察林權實力的一個好機會。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杜預是懂的。
兩人並肩作戰,雖然實力倍增,但要麵對的敵人數量也倍增,空中地麵協同進攻,壓力成倍增加。
“小心!來了!”
林權喝道。
禿鷲怪鳥與雪地狼妖靈智已開,極其狡詐,竟然心照不宣,兩線同時進攻,相互策應,務必讓兩人顧此失彼、應接不暇。
林權倒也不留手,悠然吟詩:“淮南霞舉上璚霄,月佩星冠擁侍僚。”
才氣,衝天而起。
杜預心中駭然。
有人問,道家與道教、黃老之士與道家修士,有什麼區彆?
這兩者,截然不同。
道家,是一
種治國理政的學派,小國寡民、清靜無為的思想,歸根結底是學術上,他們的學者,稱為“黃老之士”。
雲中書院林權,就是黃老之士的後起之秀。
他培養的目標,是入世、是朝堂、是將天下治理成老子所雲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人間天堂。
而道士是出家人,是修仙者,目標是獨善其身,自己修仙得道,飛升上天。
一言以蔽之。黃老之士,歸根結底是學者,而不是道士,與普通秀才、法家拂士、墨家學者沒有本質區彆。隻是他們更傾向於無為而治、垂手拱治等治國理念而已。
林權乃黃老之士,一樣能作詩,能引才氣,使用秀才文氣神通,但也能飛劍殺人,修煉道士的諸多神通。
他一指:“飛劍斬蛟江左重,吹簫引鳳大郎嬌。”
他劍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