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後、皇後在後花園中,還在賞花,等待著前朝的“好消息”。
好消息沒等到,先等來的卻是杜預的當頭一棒。
【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已被文淵閣評為鎮國之作,還一下就鎮三國。
皇後表情呆滯,咬牙切齒:“哪裡來的餓不死的窮酸?什麼狗屁卑微出身,也敢妄議朝政?太後,我看實在不行就···”
她麵容猙獰,氣急敗壞,猛然一揮手。
皇太後卻長歎一聲,仿佛一夜之間老了十歲,頹然道:“罷了。哀家老了,有人翅膀硬了,我老天拔地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告訴範相,隨皇上去吧。”
皇後心神劇顫,武娘娘暗中狂喜。
“杜預,果然又是杜預,為皇上立下奇功。”
“若非他文成鎮國,打動文淵閣,又如何能挫敗太後+範相保守派的阻撓?推動改革?”
“杜預,真是陛下的福將啊。”
範相收到太後之命,再不情願,也隻好讓步:“陛下,老臣向來忠心耿耿,隻為我大唐江山社稷。既然陛下決心已下,要變法圖強,老臣等願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全力支持。”
年輕皇帝哈哈大笑,迎著朝陽,意氣風發。
他的改革,終於能推進一大步。
【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已經被文淵閣借題發揮,定為鎮
三國之作,哪怕是太後、範相等保守派,也不好直接反對,硬說文淵閣判的不對。
文淵閣,乃是人族最高機構,聖元十國隱世裁決機構。
太後再怎麼信道,相信聖人之言,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不敢公然對抗文淵閣的意思。
既然這文章沒錯,又被文淵閣看好,那文章中提出的“時移世易,變法宜矣”的論斷,還有各種奇妙比喻的成語,也就這麼一錘定音、確定下來,成為了大唐不可更改的國策。
暮氣沉沉、步履艱難的大唐,終於要解開思想桎梏、大踏步邁入改革變法的新時代。
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杜預這篇策論,於國有功!”
“褒獎杜預!”
皇帝一聲令下,立即有擬定聖旨的中書郎,飛速寫好聖旨,下去用印。
一般的聖旨,要有欽差,走很多天,但彆忘了這是詩書才氣的世界。
用聖箋寫成的聖旨,隻需要皇帝用印後,便可飛射而出,瞬息千裡,直接落在滁州貢院。
杜預也沒想到,他寫一篇文章,竟然搞出這麼大動靜來。
他本意,隻是為了懟楊雄,罵主考官的。
一不小心,事情搞大了。
杜預一篇文章做完,楊雄卻哈哈大笑,眼淚都笑出來了。
整個貢院,都聽得到他的狂笑聲。
士子們驚詫莫名。
“楊大人在笑什麼?”
“不曉得。”
楊雄笑了半天,終於擦乾眼淚,傲然睥睨杜預,輕蔑冷笑道:“你算什麼東西?”
全場,
鴉雀無聲。
趙明慧、牛賀等人攥緊拳頭,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楊雄輕蔑至極,斜眼看著杜預道:“你不過區區秀才,卻敢激昂文字,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以為天下人能聽你這些分文不值的屁話?”
麵對這空前的羞辱,杜預麵無表情。
他很清楚——該來的終究會來。
很多現代人天真以為穿越到古代,隻要我熟讀唐詩三百首,會背幾首古文,分分鐘開掛,一路凱歌高中狀元、皇帝大喜拜為首輔,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隻能說,這種事可能性小的可忽略不計,倒是一個不慎九族消消樂、全家一起上法場更有可能。
因古代是等級森嚴、律法殘酷的階級社會。
太多太多的利益糾葛,在影響人們對某一部詩詞作品的評價。
哪怕在才氣世界的聖元大陸,土著也不可能納頭便拜,相反,他們更會看你的出身、門第和觀念,是否符合他的傾向。
杜預很幸運,穿越過來後,碰到田洪鳳這樣秉持公心、為國取士的好老師、好官吏,才能一路綠燈,斬獲小三元。
可在絕大多數地方,並非如此。
有才,也未必能獲得考官的青眼有加,稍有不慎,反倒會攤上事。
楊雄,作為一代名士大儒,又是文壇領袖,自然要扼殺自己這“詩仙”“後浪”,不擇手段抹黑、打壓自己。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