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樂的,莫過於王異。
王異長期自我矛盾、懷疑,拿現代說,就是精神內耗。
而精神內耗,在這女學中對著180個求賢若渴的小女孩子完全治好了!
她天天忙碌,教女孩子們讀書、識字、明理、背詩,看著她們從茫然無知、懵懂無語,一步步聰慧起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禮樂射禦書數,無所不能,那種培養未來女秀才、女狀元的成就感,簡直無與倫比,無法用言語形容。
杜預也激動、興奮,看著自己培養的【儒學】,傳出朗朗書聲。
這些孩子,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儒生。
這也最終標誌著,杜預以孔夫子為目標,走聖人之路,立功立德立言,也邁出了實質性一大步。
但有喜就有憂。
杜預萬萬沒想到,伴隨聖旨來的,還有一道密旨。
皇帝的密旨,附在聖旨後麵,隻是一張小小紙條。
上麵禦筆親書:“朕已允諾,你可辦學特權,還默許了你撬皇家牆角,將朕最愛的妹妹也拉到你學校中。如今,該你為國分憂了吧?”
杜預歎了口氣。
媽了個蛋,我就知道。
這狗皇帝,精明過人,絕對沒那麼好心。
每一
件事,早已在暗中被皇帝標注了價格。
他翻過密旨,仔細一看,上麵寫著幾個大字。
“出使大秦。”
杜預一翻白眼。
狗皇帝!
真能給我設套。
你答應我辦學,也是替大唐育才,你隻賺不賠啊。
可我卻要答應出使大秦?
這是什麼鬼?
這是擺明讓我去送死啊?
杜預隱隱覺得不對——皇帝乃是被架空的,太後和範相結盟,又有強大的士族勢力支撐,後黨人才濟濟,皇帝身邊缺乏左膀右臂,才與身在鄉野、科舉仕途的杜預遙相呼應,引為援奧,為何皇帝對自己態度突然變了?
據他所知,皇帝對太後和範相提議,派自己出使大秦乃是堅決反對、對峙的意思,為何驟然180度大轉彎?
杜預與星河一說此事。
林星河小臉變得煞白,一把緊緊抓住杜預的胳膊,激動擔心道:“不行,我不答應。咱寧可不開這【儒學】,也不能去大秦送死。大秦虎狼之國,虎穴龍潭,根本不能去。”
田洪鳳也憂心忡忡:“不知陛下怎麼想的,竟然答應了太後的要求,命你出使大秦?實在不行,我親自去一趟長安麵聖,替你陳情,免去這趟差事。”
杜預搖搖頭。
皇帝、太後並不對付,但都老謀深算。既然皇帝密旨讓他出使,那一定是太後與皇帝達成一致,打定主意,絕不會輕易更改。
可惜杜預也有自己的打算。
“皇帝的態度變化原因,我要慢慢揣測、確定
。”
“但如今大唐內憂外患,而我何嘗不是強敵環伺、威脅重重?我必須突破白銀級至聖文骨,達到【仁王】境界。”
“【千裡江山圖】上,記載著大秦的文脈。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在鹹陽驪山附近。秦皇請大陰陽家鄒衍望氣觀山,征發囚徒四十萬,選驪山修築陵墓,便無意中判斷出驪山對大秦氣運重要性。但秦庭依舊不知道國運文脈就在此地。”
“若能吸收大秦文脈,再將之斬斷,毀了大秦文氣,大秦將一蹶不振,文運不振、難以再產生強大讀書人。”
“能利用出使大秦的機會,吸收大秦文脈,倒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於公於私,這一趟風險大,但潛在收益更大。”
“不過我冒風險大,利益也要大。”
“皇帝隻是支持辦學,這條件遠遠不夠,要再敲詐一番,撈取更多好處。”
杜預並不想做聖母,該索要的好處必須到位,如同王翦滅六國前,每次出征必求田問舍,索要賞賜多多,讓皇帝覺得此人貪財,反不容易被人施展反間計。
否則,朝廷非但不感激自己舍身為國,反而會多有猜忌。
杜預笑了笑,扯過聖箋寫了封回信。
“所謂皇帝不差餓兵。既然陛下“賞識重用”我,給我如此重任,那就拿出點誠意來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