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後麵他們沒有鬨事,但大部分知青們,除了最開始的和一同插隊的知青看對眼之外,大部分人居然選擇了和村裡的適齡青年進行婚配。
有相當一部分男知青娶了村裡的姑娘,也有一部分女知青,在村裡挑選了自己覺得比較合適的男青年與之成婚。
其他村的就不說了,來到馬家村的那十一名知青中。
除了呂威之外,另外十人居然也都結婚了。
其實這也很正常,知青們剛下鄉插隊的時候,年紀小的是十六七歲,大一點的十八九歲。
但轉眼間六、七年就過去了,哪怕年紀最小的也已經二十出頭。
短時間內,又沒有能夠回到大城市的希望。
所以大部分知青,在插隊的幾年後,最開始的時候是選擇一同下鄉插隊的知青結了婚。
他們都是一個地方來的,就算以後有政策可以回去了,也能拖家帶口的一起。
但也不是所有下鄉插隊的知青都能看對眼的,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單著的。
直到後來許文傑背刺了呂威,將那件事情給鬨得沸沸揚揚。
雖然後麵已經澄清了隻是一個謠言,但還是有不信邪的知青選擇和村裡的適齡人結婚。
可能隻是一個借口,也可能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反正下鄉插隊的那些知青們,在後麵的幾年陸陸續續都結了婚。
但是馬吉祥覺得考驗人心的時刻就到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呂威和陳靜雪這樣恩愛。
從馬家村離開之前,馬吉祥還特意和大隊長馬大力打聽了一下,發現村裡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妙。
那些已婚的知青自然是打算參加高考的,畢竟這是他們回到家鄉的唯一機會。
大部分男知青還好是娶了村裡的姑娘,村民們雖然不舍,但也同意知青們帶著女兒去千裡之外的大城市生活。
就是不知道,有的知青會不會心有不甘,不想就這麼帶著一個農村的姑娘回去。
那些嫁給村裡農民的女知青,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畢竟這個年代,約定俗成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
不管她們是知青也好,大城市來的人也罷,但已經嫁到了村裡,就是村裡的人了。
那些女知青們想要參加高考,公公婆婆大部分都是反對的。
畢竟媳婦考回魔都之後,總不能讓自己的兒子也拖家帶口的跟過去吧,那不是成了倒插門嗎?
這個年代可不流行上門女婿,要是被村裡其他人知道,那可是會被人戳脊梁骨一輩子的。
也因為突如其來恢複高考的這件事情,導致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的知青,並不是像呂威這樣願意帶著孩子和媳婦回到大城市。
而那些已經出嫁的女知青們,更想抓住這個機會回家,至於丈夫和孩子她們也沒有想太多。
雖然這樣的人也隻是一部分,但已經將村裡鬨得沸沸揚揚。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