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兩人不知道,被他們劈裡啪啦說了一大堆的正主就坐在他們身後,將他們的對話聽的一清二楚。
李晉倒是沒有什麼過激的舉動,但坐在旁邊的青鳥卻是急眼了,眼中寒芒一閃就要起身。
不想卻被李晉一把拉住了,李晉搖了搖頭示意青鳥不要生事。
但心裡卻苦笑不已,
自己做的事情還怕彆人說不成。
不過這怪得了他嗎?
他雖然得了原身的記憶,但記憶就是記憶,又不是同化。
要說感同身受確實有可能,
但真要將原身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馬上去喊爹喊娘。
誰能做得到?
你說無情也好,自私也罷!
反正李晉做不到,
他沒有那麼多愁善感!
隻是讓李晉感到意外的是,百姓們的反應出乎他的預料,竟然如此的激烈。
不過想想現在的時代背景,
李晉就深以為然了。
畢竟,
中國幾千年來倡導的都是以孝治天下,
可謂深入人心,
而孝字當頭,尤以喪禮為重,
在《墨子·節葬》一書中就曾有言:
“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
可見古代多麼重視喪禮,甚至為了讓官員們能靈前儘孝,都弄出了“丁憂”這一製度,讓其回鄉守墓三年。
而人們呢?
為了表示自己有多麼孝順,在操辦白事的時候,是儘可能的辦的要多氣派就有多氣派。
連貧苦人家在遇到白事時,也是竭儘全力大操大辦,吹拉彈唱應有儘有。
畢竟,
就是你跪在地上哭的聲音小一點,都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你的不是。
更遑論李晉這種連麵都不露的人了,恐怕直接就被人給戳脊梁骨了。
《孝經·五刑》中就有寫道: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孝為百行之先,本良能之至性,逆乃五刑首禁,為國法所不容,有犯必誅,宜思其咎!”
在古代,
不孝可是被列為“十惡”之一,就是所謂的十惡不赦,僅排在謀反的後麵。
當然了,
以李晉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不在意,但汙點就是汙點。
還有一句話: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像李晉這樣的一方霸主,其實就是一個榜樣,要是以後統一天下了,就更是全天下的精神象征和風向標了。
若一個掌權者都是一個不講孝道的人,你覺得會有多少人跟著你學?
就像他前世的玄武門之變,殺兄上位的李世民一樣,
雖然功績無雙,
但就憑殺兄逼父這一條不知道讓人說了多少年,最後落了個是非功過,成了一輩子的汙點。
而李晉現在就麵臨著李世民一樣的問題。
李晉想到這裡眼中不由閃過一道寒光,
這一次,
他一定要大張旗鼓的收拾楊丹,給自己找個好理由!
還有魏光這個老小子,
真有那麼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