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妹:“說明這沙壤土適合種植番薯。”
徐禮彥:“說明這番薯的產量極高。”
林冉:“....總結的不錯。這番薯,如你們所見,本身它的產量極高,且我們找對了適合它種植的田地,再加上田間管理上包括施肥澆水拔草還有打頂等等,我們做到位了,這些都是番薯能高產的關鍵。”
語罷林冉發布任務:“回去後,你們每人寫一篇文章上來,題目不固定,可是如何提高番薯產量,可以是番薯適合種植的土地等等,你們自己想,七天後交上來。”
字數林冉沒有要求,若是有用的建議隻寥寥幾句她也能接受。
若是長篇大論都是沒有用的,她會暴躁。
不過,屯田司的學子們還挺自覺地,每次一讓他們交作業都是兩大張紙,她也不知道為什麼......
西北這邊秋收火熱進行中,其他地縣和西北也差不多。
不過有一個頭疼的事情,“大人,那些難民流連城外,咱們的賑災糧食...不多了。”
“秋收......”
“秋稅還得十一月底完成。”
完成後還得統計,還得算出來上交戶部的銀錢稅糧,留夠明年的備用糧食,再均出來給那些難民......
短時間還可以,時間長了,他們縣衙可挨不住。
城外的難民,足有幾千上萬個。
因著難民多了,城外各村裡上報的遇上匪徒的事件都多了。
安慶縣縣令聽著縣丞如是說,想了想,把新南府那邊的信拿出來給縣丞看:“你瞧瞧,新南府那邊是什麼意思?”
縣丞快速看了信,有些不可思議道:“徐大人,是讓難民都往新南府去?”
安慶縣縣令:“正是。”
縣丞:“下官記得,朝中有傳言,可將十萬難民引進新三府,如今新南府又來信主動接收這些難民......難道是......想造反?”
安慶縣縣令:“......給徐總緹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
他和徐總緹曾是同窗,徐總緹聰明會來事,但是覺得沒有膽子造反。
縣丞道:“您彆忘了,如今領著西北軍的是誰?”
“你是說周家?”安慶縣縣令一驚,麵色有些發白,想了許久才道:“不可能的,周家是忠臣、直臣,不可能。”
兩人大眼對小眼,對新南府那邊的用意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大人,是新南府主動來信要接收的,咱們縣衙也養不起這麼些人,不若,就將難民引到那邊去吧。”
有人願意接收,對他們縣衙來說是好事。
至於,新南府那邊引進了難民,能不能養活就不是他們該擔心的了。
而林冉這邊,也給豐帝上了個折子,言明因新南府要修繕下水道服徭役,我西北屯田司無人可用,所以要招收各地的難民來開荒挖渠種作物。
並不是要找人造反。
豐帝看著林冉的報告折子,反複看了兩遍,“這西北,年初的時候才說要讓十萬人去挖渠種地吧,如今又要人?”
說實在話,豐帝是不擔心的,鷹眼的人不說遍布西北,也是在時刻監察著,一切都好,沒有異動。
翰林院大學士徐大人低頭斂眉道:“陛下,不若遣個人去西北巡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