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冉可不知道京城有人正算計著要往勤農館安插人手。
當然,就算知道了她也不會在意的。
典籍、主簿等官職算是後勤管理,真正教學的還是博士、助教等人。
最重要的是,勤農館和國子監不同的政策,讓典籍和主簿等後勤沒有機會向學子們伸手。
就連學子們是否畢業,也是根據考核而來。
他們就管理管理圖書啊、學生們的個人信息啊、考核結業情況之類。
話說回來,一晃幾個月過去了,各地陸續開始秋收。
春小麥和冬小麥早就收獲完畢,現在田中還剩下水稻和番薯。
因著番薯好種植,這幾年有了些銀錢的人家,紛紛買了荒地,自己開荒大量種植番薯。
對他們來說,反正吃什麼都是填飽肚子。
番薯摻和麵或者摻和米,一樣能吃飽肚子。
多出來的好糧食就可以賣給糧商換個好價錢,家裡就可以多存些銀錢。
不得不說,西北的糧食特彆優質,尤其是靈洲大米,剛出的靈洲大米還未出鍋,那米香味兒都能飄得老遠。
一群農人正圍坐在各家院子門前嘮嗑。
“哎喲......這幾年風調雨順,今年又是豐收的一年。”
“哎....黃老頭,你家今年的水稻種了不少吧?你家當初來的早,分到的地好,都是上好的水田。”
黃老頭樂嗬嗬地點頭:“是不錯。”
又道:“你家的小麥地也很不錯的。”
黃老頭是南方人,熟悉種植水稻,所以一家人來的時候一咬牙全部選了水田。
最初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認為這西北能種出水稻,所以很多人家選田的時候就選了適合種植小麥的好地。
如今想來,確實很幸運。
又有人問黃老頭:“你家是不是弄那什麼稻田養魚了?今年收成如何?”
黃老頭一聽到稻田養魚,臉上的褶子因為笑容更深了,“收成和往年差不多,剛好夠家裡吃喝。”
黃老頭深知‘悶聲發大財’的道理,隻道自家種的糧食除了交稅外,留不下多少。
不是他不想說實話,而是人心難測啊。
有那眼紅怪,看不得你家好,暗地裡使壞你找都找不到。
眾人聞言,撇撇唇,再想細問,卻見黃老頭站起身拍拍屁股離開了。
“唉......我家婆娘喚我回家吃飯了。”
眾人看著笑得一臉褶子的黃老頭無不羨慕,“老黃家今年肯定賺了不老少,就那稻田魚,賣幾十文一斤,一年不知道能賺多少錢呢。”
“唉......當初我若是選了水田就好。”
又有人道:“選了水田也不一定能稻田養魚啊,有些水田是沒有那個條件的。”
就像他家,他家的水稻種的不錯,卻不適合稻田養魚,平白少了一個賺錢的法子,彆說心裡多不得勁兒了。
“你們啊,也彆羨慕彆人家,咱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彆的府城好多了。”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道,甩了甩手裡的旱煙杆。
“想想以前咱們的糧食得多少,再想想現在,人啊,要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