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華夏祭祖儀式莊重而繁瑣,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
馮家祠堂前的廣場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但沒有人說話,個個都是莊嚴站立,目光虔誠。
廣場周圍的大樹上掛滿了條幅,很多都是親朋好友,其他家族的賀詞,不遠處,姑蘇四大家的族長跟一群來賓站立觀禮。
馮家子弟按照輩分分成了幾大塊,前麵站立的是‘友’字輩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但也有幾個年輕人。
接下來是‘嘯字輩’,‘世’字輩...
按照男左女右的規矩,楚天翔和曾靜都分開了,傳統的規矩是訂婚就算是家人。
執事站在祠堂的門前看著時間,祭祖的時間是族內專門有人測算過的,差一分鐘都不行。
祠堂大院中間,擺放了三張條案,上麵鋪上紅布,還有白毛巾,水盆,鞭炮等物件,因為是老宅子,怕放鞭炮引起火災,院內隻是象征性的放點,院外有專人負責放鞭炮。
“吉時到!鳴炮!”
執事一聲大喊,隨即就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足足持續了十分鐘才漸漸弱了下來,等鞭炮聲停息,執事大聲說道:
“淨手迎靈!”
老族長和兩個房長聽著號令,穿著明代寬大的袍子,莊嚴肅穆的走進院子,三個人在水盆裡淨手,執事遞上白毛巾擦手,從祠堂裡請出祖宗牌位,虔誠地放在供桌上。
執事又喊道:
“上貢品!”
老族長三人又從一名執事手中拿過三牲貢品,擺在了供桌上。
“禮成!”
“上香!”
執事執香,點燃香燭,老族長三個人躬身接過香燭,擺放在供桌上。
“上酒。”
兩名房長跪在地上接過執事手中的酒,站起來撒在供桌前麵的地上,然後退到族長身邊站立。
“一跪三叩首。”
三名祭祀人員跪在地上規規矩矩的磕了三個頭。
“獻祝帛!”
一名執事端著一個盤子上前,又有一名房長走出人群,拿起盤子上麵的祭詞,慢步走到台階上,對著麥克風抑揚頓挫的詠誦道:
“甲午初秋,七月望日。節序中元,虔心祭祀。孝乃家興之根,敬乃家和之本。中元祭祖,圓滿孝敬...
……
“馮氏後裔,九房代表。驅車舉步,何懼辛勞。謹備果饈,齋祭列祖。殷勤備至,稽首禮足。祖宗之統續,後世之源流。伏思之,銘記之!”
“祭典禮成,伏惟尚饗!”
房長念完祭詞,執事大聲喊道:
“恭捧祝帛詣神位!”
老族長走過來拿起祭詞,在香燭上點燃,等於是昭告先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