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一百多種香料,在唐銘的展示下,終於圓滿的結束了。
期間,唐銘多少要有些解釋,不然對此一竅不通的網友,尤其是歐美就喜歡‘逼格’網友,若不知道這些香料的珍貴,又怎會產生巨大的期待和食欲呢?
而效果也是明顯的。
此刻,評論區中的歐美網友,已經在那裡大肆訴說著變異的香料是如何如何美味的了……其實都是意銀,說的好像他們吃過一樣。
而東方的網友,同樣驚奇不已地在期待著。
畢竟,東方人對香料的了解普遍有限,不會特意去琢磨,跟歐美一刻都離不開香料不一樣。
但這無需偏見,歐美人天生體味重,因此對香料情有獨鐘,也就不足為奇。
隻是,這中間,說不好是歐美人因為體味,而發揚香料,最後將香料融入食物中的。
還是先把香料融入了食物中,後來發現這些味道可以掩蓋體味,才大肆專研香料從而過渡到香精的……
終於,等一切準備就緒後,
唐銘開始如飛一般的操作!
之前,所有切削出來的食物,此刻都被唐銘放入了灶台上的灶具中。
水煮,水蒸,火烤。
新廚區的翻新,讓一切更為方便。
而眾選手,也趕緊都跟著唐銘操作。
灶具大,一次可煮,可蒸,可烤的食物,都有多種。
但沒有油炸。
歐美人是不喜歡油炸的,覺得這樣會掩蓋食物本身的鮮味。
因此,如肯德基,麥當勞等,在歐美人眼中其實屬於“垃圾食品”。
但……唐銘覺得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因為,麥當勞,肯德基之類,在歐美發展的如此之壯大,完全可以證明,歐美人其實是喜歡吃油炸食物的。
但沒辦法,歐美人在這一點上是不會承認的。
他們最多隻會扳著指頭說,我這個月就吃了一次垃圾食品,仿佛做了一件很了不得事情一樣。
沒多久後,所有作為雞尾頭盆的食物,就全出鍋了。
不過不著急,涼菜自然要放涼了再說。
按照東方人的做法,這個時候其實就可以加料了。
如此,隨著菜變涼,調料也入味,剛好可以食用。
但西方卻並非這樣。
甚至很多時候,西方的調料,是和菜一起端上桌的。
因為,西方人覺得,這樣更能夠凸顯菜的原汁原味。
說白了,就是肉要帶腥味,菜要帶土味。
就好比薯條,一定要蘸著番茄醬吃。
而同樣是土豆,華夏的土豆從來都是跟雞塊燉的。
這是因為經過各種食材搭配檢驗,證明土豆的味道,能和雞塊混合後渾然一體。
雞塊不膩,而土豆亦有肉味。
土豆燉牛肉亦然。
但反觀羊肉,卻從沒土豆燉這道菜,就是因為檢驗後不搭,不如蘿卜之類的蔬菜。
華夏人,更注重整體的味道。
一道菜,不是其中的某一種菜。
而西方,卻過於講究鮮,把一道菜中的每一個部分都看成了整體,並享受其中。
所以,西方能有極致的香料,卻沒有極致的香料混合菜品。
因為任何菜品,都是可以自選香料的。
仍以雞塊來論,有黑椒,有孜然,有五香……是肉和香料自由搭配,互不影響。
反觀華夏,蘑菇燉雞,醬香鹵雞,道口燒雞,叫花雞,荷葉雞,所有的菜肴,都是混合一體。
看似不成體統,多種食材混合,其實每一種雞的做法,其中比例,要遠比西方看似整潔,但自由搭配起來卻沒譜的做法要嚴謹得多。
其實某種意義上,華夏的菜肴是另辟蹊徑的一種“香料”法。
區彆在於,西方隻是把香料當香料,食材還是食材,以至於做出了極致的香料,和……單調的食材。
而華夏,在於以菜混合菜,不斷的融合摸索中,排列出來固定的最佳食材配比,互為‘香料’。
因此,華夏的香料,宮廷講究的地方用的多,真正的尋常百姓家裡,通常隻有寥寥幾種而已。
菜即香料!
多菜搭配,就是香料搭配,是真正的香料和菜混為一體。
這是極致的食材應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