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漢王爺:建幾所書院都不可以嗎?_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 > 第120章 漢王爺:建幾所書院都不可以嗎?

第120章 漢王爺:建幾所書院都不可以嗎?(1 / 2)

乾清宮。

龍椅旁邊,朱高煦坐在了小板凳上麵,聽著群臣的彙報。

朱棣走了,帶著五十萬大軍,心滿意足地北伐瓦剌去了。

他倒是走了,剩下這一堆爛攤子,卻要朱高煦來收拾。

畢竟他這個漢王殿下受命監國,真要論起來臨時地位比太子爺還高。

此刻朱高煦正生無可戀地坐在小板凳上,沒有召開正式的朝會,隻是在京的文武官員聚在一起,勉強算是一個小朝會。

吏部和禮部彙報了一下明年開春科舉大考的準備情況,事關春闈大考,朱高煦不得不重視。

洪武元年,剛剛登基的太祖朱元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就深刻地認識到開展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

由於早年失學,在戎馬之間,太祖朱重八也不忘惡補學業,在他身邊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識分子。

因為他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吃了太多沒文化的虧,所以老朱一舉奠定了大明朝“養士取士”的基本國策。

想著,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讚歎,為老朱同誌點讚。

人家一邊打仗,還一邊忙著學習,這才成功開創了大明朝的基業,甚至打造了一個洪武盛世。

大明太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當過乞丐要過飯,做過和尚撞過鐘,參加義軍造過反……可謂是元末群雄裡麵出身最慘的人。

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最終卻是他朱元璋戡亂摧強,剪滅群雄,得了天下!

太祖爺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

經過洪武朝不斷地完善舉製,現在永樂朝的貢舉製十已經分完備。

鄉野間設立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為稚子幼童啟蒙;地方上有縣學、州學、府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給天下學子開辟出一道求學之路。

府、州、縣學府所招收的學子,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入國子監進學修德,妻子可隨行,負責一切費用。

學成後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職務有禦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曆、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於鄉裡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同樣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製度,十分完備。

大明辦學之盛況,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誠可謂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不過太祖爺朱元璋起初並不重視科舉,按照他的計劃,參加科舉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但學校生員做官則不一定非要經過科舉,如國子監學子考核通過後便可出任官員。

大明也因此施行學校與科舉交錯的取士政策,“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

也就是說,要參加科舉必須先人學校進學,學校中的佼佼者不經科舉也可以給官。

隻是不同時期,曆代帝王對科舉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比如永樂帝朱老四,明顯更加重視科舉大考。

畢竟科舉大考是國家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製度,是國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而參加院試前必須先參加各府縣由地方學政主考的府試和縣試,通過後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參加各州由地方學政主考的院試,如此而言實際上是五級。

通過院試後取得秀才身份,又稱為生員、茂才,第一名稱之為案首。


最新小说: 村子裡的年輕人 帶崽二嫁,偏執小叔子悔紅眼 兩隻螞蟻闖天下 空間在手,和親公主殺瘋了 末日終焉之行 末世紋身:我紋十凶末日亂殺 末日紀元:涅盤三重奏 鐵血亮劍:大將李雲龍 夢幻西遊:我因聽勸成神豪 八零遭惡親算計,我主打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