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餘光橫照。
就在城門即將關閉之時,遠處鐵騎疾馳而來,城門口處等待的眾人心中一凜。
為首之人身披鐵圜重甲,手提丈八馬槊,身後鮮紅披風隨風起舞,端得是個英武異常,赫然正是漢王朱高煦。
還未等朱高煦策馬上前,太原府知府張公祝便帶著一眾官員跪倒在地,以示對這位漢王殿下的敬意。
麼得辦法,漢王淫威太盛,如今這大明朝野,上至朝臣下到百姓,隻知漢王而不知太子,足見其權柄之盛。
朱高煦勒馬止步,卻是未曾翻身下馬,而是手握馬鞭好整以暇地看著跪地眾人,嘴角泛起了戲謔笑容。
前麵他率軍過境,可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行了都起來吧,太原府知府是何人?上前答話!”
一官服袍靴齊整的官員當即起身,行禮拜道“下官太原府知府張公祝,見過漢王殿下!”
張公祝?
眼見此人大腹便便,一副油光滿麵的膩歪模樣,朱高煦心中便連連冷笑,對此人的初步印象算是壞到了極點。
此刻門口聚集了不少看熱鬨的百姓,朱高煦掃了一眼,心中頓時生出了不少怒火。
他一眼掃過,隻見太原府城的居民們,麵色大都枯黃,顯然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都有著營養不良的毛病,許多人身上的衣服更是破破爛爛,打滿了補丁。
要知道這地方可是太原府城啊!
太原,是兩漢時期十三州之一的並州,而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時期,這裡成為了與長安、洛陽齊名的“三京”“三都”!
大詩人李白也稱讚道:“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而且在五代十國時期,先後成為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被稱為傳說中的“龍城”!
可以說,太原成為了北方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也為晉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就是這樣一座本該繁華的核心城市,裡麵居住的老百姓卻是這般淒慘模樣,實在是令人心驚膽寒。
麵黃肌瘦,衣衫襤褸,跟群難民一樣!
而眼前這位張知府還能保證衣衫整潔、油光滿麵,可想而知這廝是個什麼玩意兒!
嗬,隻怕這位張知府,貪腐受賄的事情沒少做吧?
難怪他要帶著人在這兒等自己,分明是做賊心虛啊!
“唔……很好,見張知府這紅光滿麵的模樣,本王也算是放心了,想必太原府的子民生活得都還不錯吧?”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
張公祝臉上的肥肉不自覺地抽搐了一下,但他終究是知府大人,養氣功夫還是有的。
“啟稟殿下……太原府子民……過得都還不錯!”
“哦,真是這樣的嗎?那本王怎麼看這些百姓,都是一副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的模樣?”
朱高煦目光冰寒地盯著張公祝,令後者臉色再變,頓覺滔天壓力撲麵而來,連話都快說不清楚了,支支吾吾地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話來,急得滿頭大汗。
畢竟他現在要麵對的人,乃是那個凶威滔天的漢王朱高煦,最是愛不按常理出牌!
但是誰都知道,你要是得罪了他,連當朝太子爺都保不住你!
眼見自家大人懾於太孫威勢,當眾丟儘了臉麵,張公祝身後一中年男子朗聲答道“回稟漢王殿下,去年寒冬太原府連著出現極端倒春寒,大雪漫天,坑穀皆滿,所以出現了不少流民饑民……”
“哦?真的嗎?”朱高煦聞言輕笑了一聲,“那為何朝廷沒有收到奏報?”
那出言之人聽到這話,頓時變了臉色。
他沒有想到,這個漢王朱高煦竟然如此難纏。
本以為隨便舉個天災導致人禍,將此事糊弄過去。
然而他卻是沒有想到,這漢王朱高煦如此精明,與傳言根本不合,一眼就看破了自己這些小伎倆!
眼見此人沉默不語,朱高煦頓時麵色一變,神情不悅地盯著出言之人。
“你是何人?可有官位在身?”
領導夾菜你轉盤兒,領導講話你插嘴!
你娘咧!
你是真不想活了啊?
“下官王子豐,忝為知府衙門戶房經承,故而熟知此事!”
王子豐!
真是一個好名字啊!
太原王氏,那可是以往出了名的世家望族,五姓七望之一。
雖然曆經亂世,這些世家望族早已不複存在,但是太原這地界上,還是有著不少的王姓人士。
知府衙門為知府的辦事機構,府州縣衙儘皆仿中央六部之製,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職責也與六部類似。
而各房之頭目,便稱為經承。
不過這經承屬於“未入流”,即無品階,比之那胥吏地位稍高一等,說白了就是一個胥吏頭頭!
知府等官員自然是流官,經常都會調動任免,避免出現土皇帝這等情況。
但是胥吏不同,這群衙門裡的底層辦事人員,無正式編製的聘用人員,不在士農工商四民之列,卻諳熟官場潛規則。
以至於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官場文化,江山亂不亂,不是皇帝說了算,也不是官員說了算,而是胥吏說了算!
胥吏,始成於大明,盛行於滿清!
到了滿清時期,胥吏甚至達到了能夠挾製上官、左右官場的恐怖境地!
當然,現在還處於大明初期,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即便有隱患,也還沒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