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朱棣自問以他的英明神武,不會受到這些小手段的影響,可是後世子孫呢?
尤其是那些怠於政事的昏庸之君?
他們隻怕看都不會看,直接簽字蓋章了!
那這樣一來,內閣等同於變相掌控了決策權,又和宰相有什麼區彆?
嘶……
可不讓內閣篩選一番,那自己這個皇帝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啊!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帶著希冀。
“篩選一番確實可以,但問題在於,內閣眾人不能看到奏章,或者說不能先於皇帝一步看到奏章!”
“他們可以通過奏章的來源,排出一個優先級,將特殊緊要的奏章優先呈送皇帝,然後皇帝會小範圍地召集他們商議,或者大範圍地召集朝堂公卿議事,處理最重大的事件。”
“得到了皇帝的意見和態度,就由內閣的那些專職寫手草擬諭旨,被皇帝首肯後,再下發下去,在這樣的政務處理流程中,重要事務的處理皇帝的想法幾乎不受任何的製約,也不會受到任何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從而將決策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
朱棣聞言一怔,隨即點了點頭。
朱高煦提出的這個辦法,確實是將內閣攫取決策權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畢竟皇帝率先一步看到了那些軍國大事的奏章,自己心中也多少會有相應的處理意見,再與內閣眾人商議一番後,取長補短之下就可以行成最終的解決方案,從而推行下去!
“其二,內閣的人員編織,其實沒有固定的必要!”
朱高煦淡淡地開口,“畢竟隻是一個輔佐機構和顧問機構,為什麼非要規定其編製和人員呢?”
“他們可以是朝堂公卿,也可以是翰林學士,隻為服務於皇帝處理政務而存在,隻依賴於皇帝的信任進入內閣,所以他們應該隻存在一個值房,在皇帝的認可之下,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內閣,也隨時可能因為特殊任務而離開內閣。”
“如此一來,即使是首席內閣大學士,對其他內閣眾人也沒有明顯的統轄權和約束力,所以內閣眾人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團結的群體,凝聚出相權,從而來挑戰皇權。”
朱棣猛地一拍案桌,頗為欣喜地起身。
“老二你這個法子確實不錯!”
“這樣一來,不但大大提高了內閣的行政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內閣攫取權柄的可能!”
沒有固定編製人員,也就意味著內閣沒有攫取權力的根基,他們也永遠不可能淩駕於六部之上,從而凝聚出相權!
畢竟經過改製後的內閣,就恢複了其本質,隻是一個皇帝的輔佐機構和顧問機構!
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進入內閣,又什麼時候離開內閣,自然不會再花心思在內閣上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閣這是“返璞歸真”了啊!
“其三,內閣人員,不能隻固定在文官縉紳裡麵,勳貴武臣同樣可以進入內閣!”
“比如遼東戰局,比如西南戰局,凡於軍國大事相關的奏章,都需要文武重臣一起發表意見,而不是僅僅依靠文臣縉紳一家之言!”
“朝堂之上需要文武製衡,內閣裡麵同樣需要,這樣才能徹底避免皇權旁落,相權重生!”
“說白了,內閣就是一個小圈子,裡麵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軍國大事由他們統一意見之後,再下達各部寺監處理!”
“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麵,可以達到互相掣肘製衡的局麵,避免昏君使出昏招,避免權臣禍國殃民!”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