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貪官汙吏也不是生下來就是貪官汙吏,他們之中有很多都是真正入朝為官後,迫於生計迫於環境,所以自甘墮落選擇同流合汙。
而且還有很多純臣良臣,如金忠、蹇義、夏元吉等人,始終堅守為官初心,一心一意地為國為民,在實踐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上麵越走越遠,也為大明朝廷為天下百姓做出了很多貢獻。
比如戶部尚書夏元吉,朱棣一直念著他的功績。
如果不是這個小算盤,艱苦支撐著永樂初期的大明財政,大明王朝隻怕早就分崩離析轟然崩塌了。
朱棣作為始作俑者,哪裡不知道永樂初期朝廷財政是何等艱難,說是舉步維艱也絲毫不為過。
但他朱棣為了文治武功,為了證明自己這個天子的合法性,隻能不斷壓榨手下人的能力。
朱棣至今都還記得,為了籌措錢糧,夏元吉不知道多少個日日夜夜都說不好覺,待在戶部值房裡麵冥思苦想思考解決辦法,第二天就頂著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找自己大吵大鬨,試圖削減一下各項新政的用度。
偏偏他朱棣還不能鬆口,也不敢鬆口!
永樂新政,是洗清建文舊朝影響、穩固永樂統治的根基,所以任何一項新政都必須按時進行,不能停下也不能廢除!
那段日子,是真的艱難啊!
朱棣和夏元吉吵了無數次,也商量了無數次,好在最後都熬過來了!
如夏元吉這等良臣純臣,一心為國為民,誰能從他身上挑出什麼過錯呢?
大明有此等無雙國士,實乃大明之幸!
“那麼,文臣儒臣最期待的治政模式是什麼呢?”
“皇帝垂拱而治,天下交由儒臣打理,作為天子隻需要簽字蓋章就好了!”
不等朱棣開口,朱高煦直接給出了答案。
“換句話說,前宋那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運轉模式,就是儒臣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
“這不可能!”朱棣瞪眼,直接搖頭拒絕!
“前宋朝廷也已經證明了,這種運轉模式隱患太大,足以動搖江山社稷!”
“文官掌握朝廷大權,連皇權都要受到掣肘製衡,武官勳貴淪為文官縉紳的陪襯奴仆,這樣畸形的製度之下,王朝不轟然崩塌才怪!”
“確實是這樣!”朱高煦沒有反駁,“但那隻是因為,前宋王朝這條路走得太極端了!”
“他們徹底把朝堂大權交給了文官縉紳,所以那些士大夫才會氣焰囂張,才會肆無忌憚,最後葬送了前宋的國家氣數!”
“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放權給文臣,也有正麵作用。”
“比如宋仁宗有一次答應要提拔張貴妃的一位親戚,時任禦史的包公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大聲咆哮朝堂,爭論中包拯唾沫飛舞,濺了宋仁宗一臉,此事最後也不了了之。”
“言官諫臣不懼生死不畏強權,指責皇帝的過失,這就是正麵作用!”
朱棣聽後臉色陰晴不定,他想不明白這個逆子到底想說什麼。
明明要打壓文官集團的人是你,現在怎麼聽這意思又要放權給文官集團了?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朱高煦幽幽開口。
“內閣改製後,相權再無死灰複燃的可能!”
“但是相權本身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製衡皇權啊!”
“如果沒有了相權,那大明一旦出現昏君闇君,何人加以製衡?”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