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鳳陽。
朱高煦一行人抵達了南京。
以南京兵部尚書金忠與水師巡撫鄭和為首的文武官員齊齊跪倒在地。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諸位愛卿快快請起!”
“多謝殿下!”
群臣立馬起身。
朱高煦率先看向了金忠。
這位靖難老臣,可依舊還在為大明發揮他的餘熱。
“老金頭,氣色不錯嘛!”
“怎麼還想再撐個十幾年?”
滿頭白發的金忠聽見太子爺的調侃,也是露出了一個笑容。
他早可以致仕歸鄉安度晚年,身子骨也愈發差了些。
隻是金忠始終放心不下朝廷,放心不下這個大明。
所以哪怕當初朝廷遷都的時候,永樂皇帝要他一同前往北京,但金忠因為南京無人主持大局,還是果斷拒絕了,主動提出留在南京。
這樣一位純臣賢臣,哪怕是朱高煦見了,都不免心生敬意。
朱高煦同金忠閒聊了一陣,又與鄭和聊了一會兒,大致是關於水師的發展情況,以及海軍軍事學院的建設情況。
有著鄭和這個大明水師第一人親自坐鎮,水師和海軍學院都發展得不錯。
接下來按照宗法禮製,朱高煦帶著文武官員前去太祖帝陵祭拜了一番,也不忘去祭拜了一下好大哥朱高熾。
因為朝廷遷都北京,所以他們二位就逼迫留在了南京,成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祭拜完畢之後,朱高煦這才在文武官員的陪同之下,進入了南京皇宮,並且在皇宮裡麵設宴款待了一下南京文武官員。
畢竟朝廷是拍拍屁股遷都了,可是留下南京這個爛攤子給他們。
一場宴會下來,可謂是賓主儘歡,南京文武也對太子朱高煦印象極好,盛讚大明有此儲君乃是大明之幸。
宴會結束之後,朱高煦留下了金忠、周忱等南京七部尚書,準備開一個小會,了解南方發展形勢。
金忠率先開了口,不過卻是勸朱高煦早點返回北京。
“太子爺,皇帝陛下的心思,您也了解。”
“這人老了呐,就更是念及舊情,所以皇上才會對北美那邊的事情很是上心。”
“您這位太子爺能擔待就多擔待一點,沒必要因此與皇上鬨矛盾,您可是當朝儲君,整日在外麵撒歡像什麼話啊!”
聽見這話,朱高煦有些哭笑不得。
可人家金忠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他也不敢反駁,隻能老老實實地接受教育。
“皇上打了一輩子的仗,這好不容易享了幾年清福,太子爺就彆跟皇上爭鬥了,平白讓人看了笑話!”
金忠歎了口氣,語重心長地告誡道。
這老朱家的一家子人,可都是他看著長大的,尤其是朱高熾和朱高煦這兩兄弟。
要是換成前太子爺,哪裡敢跟皇帝陛下對罵啊,也就是現在這朱高煦了,不但敢對罵,還敢罵得那麼難聽!
金忠早就接到了朱棣的密信,否則也不會現在開口。
兩個老家夥都有些感慨,他們有些跟不上時代了,現在這個大明是年輕人的天下啊!
朱高煦也不敢反駁,隻能聽著金忠絮絮叨叨了半天。
等念叨完後,金忠也識趣地離開了。
南京兵部沒有什麼大事情。
他知道太子爺關心工商業,所以直接起身走了。
金忠一走,剩下這些人,可全都是太子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