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
“大事不好了皇上!”
這一日,朱高煦正在品茶,一名太監卻匆匆跑了進來。
“何事如此驚慌?”
朱高煦有些茫然地追問道。
不等這太監開口,聶興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進來。
“皇上,乾清宮外一幫官員在伏闕痛哭,請求皇上收回成命,並且誅殺楊士奇!”
“伏闕?”朱高煦神情一肅,隨即冷笑連連。
“伏闕”,意指官民越過常規程序拜伏於宮門前,直接向皇帝上書言事的舉動,史書中亦稱“守闕”,說白了就是官員跪在宮門口處嚎啕大哭,以此抗爭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群臣“伏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皇帝——官僚政治傳統中帶有禮儀色彩的程序性舉動,如百官“伏闕”懇請皇太子繼皇帝位之類;另外一種則是君臣政見發生嚴重衝突而尚未決裂時群臣公開對抗君主旨意的公共事態。
比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圍宋,太宰李邦彥主張割地求和,以太學生陳東為首的在京官員、士子,以及數萬民眾“伏闕”請誅李邦彥,複用主戰派官員李綱,結果宋欽宗迫於群臣壓力,啟用李綱任京城防禦使,百官伏闕的目的也算是變相達成了。
而在大明王朝曆史上,官僚士大夫也曾多次“伏闕”抗爭,君臣衝突的激烈情狀在中國帝製政治史上甚為凸顯。
如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因孟子有民貴君輕之論,欲罷黜孟子配享孔廟,刑部尚書錢唐犯顏力諫,雲:“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太祖雖然大怒,還是因為錢唐的抗爭而下詔恢複了孟子配享地位。
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後耽於聲色,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當廷指責仁宗所行非禮,仁宗命武士以金瓜擊其肋,但李時勉仍然堅持他的指責,抵至成化時期,士大夫群體“伏闕”與皇帝爭是非的現象開始增多。
其中最出名之事,莫過於道士皇帝朱厚熜那場大禮儀之爭,也叫“左順門慘案”。
武宗朱厚照死時無子,士大夫與皇太後商議決定,以藩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即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想要追封其生父興獻王為皇帝,改稱孝宗為皇伯考,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士大夫認為此舉變亂帝王統係,於禮不合,一再上疏反對,朱厚熜不聽,遂與群臣爆發了大禮儀之爭。
群臣於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楊廷和率詣左順門跪伏,或大呼“太祖高皇帝”或呼“孝宗皇帝”,聲徹於內……及午,上命錄諸臣姓名,執為首者學士豐熙、給事中張翀、禦史餘翱、郎中餘寬、黃侍顯、陶滋、相世芳、寺正毌德純,凡八人下詔獄。
於是修撰楊慎、檢討王元正乃撼門大哭,一時群臣皆哭,聲震闕庭。上大怒,命逮五品以下員外郎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悉下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及司務等官姑令待罪”,翰林編修王相等十七人被廷杖致死,豐熙、楊慎、王元正等人俱被謫戍。..
此後數年間,參與左順門“伏闕”活動的官員被斥削殆儘,世宗逐步實現將生父興獻王稱宗祔廟的心願,此為大明王朝曆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的一次群臣“伏闕”抗爭事件。
隻是朱高煦怎麼都沒有想到,他這位武德皇帝竟然也有幸遇到百官伏闕的高端場麵。
看來那些士紳縉紳終究還是坐不住了啊,開始動用一切能量關係向朝廷施壓了啊!
聶興臉色有些不太好看,因為百官伏闕這等大事要事,他錦衣衛先前竟然沒有絲毫察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錦衣衛的失職,畢竟錦衣衛一大職責就是監察百官,可現在百官都伏闕痛哭了,他這個錦衣衛指揮使才得到消息,無異於是狠狠給了聶興這個錦衣衛指揮使一巴掌!
正因為如此,聶興才會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皇上,是臣監察不力,還請皇上降罪!”
瞧見聶興那難看的臉色,朱高煦無所謂地擺了擺手。
“沒什麼大不了的。”
“錦衣衛重建沒有多久,監察不力也可以理解。”
“不過此事倒是可以給錦衣衛敲響警鐘,情報這一塊你們還是得儘快抓起來!”
畢竟是一直追隨自己的心腹兄弟,朱高煦也不想因為這些小事苛責聶興。
當然,該敲打還是要敲打,可一可二不可再三,不然朱高煦就要認真思考一下,聶興適不適合坐在這個位置上了。
聶興訕笑了兩聲,拍著胸脯給出了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