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了也許就可以忘掉。
“好了,莫要說那些,君主生命,文武重臣賢達,我大明帝國依然是世界強國”王不死揮揮手,不想繼續這麼沉重的話題。
看到王不死如此表現,黃履莊與馮如都有些失望,學好文武藝,他們也希望遇到伯樂,在劉美的建議下回國,原本以為自己有大展宏圖的機會,哪曾想,一無所用。
看到兩人失望的目光,王不死並沒有過多的解釋,不在其位,說的最好也不會有人在意,沒有話語權的人,最好不要輕易表態,做決定。
“戴梓,你的新發明如何了”?對於新玩意,劉美也是很上心的,作為引薦的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同學能夠有吸引少爺的地方,得到重用。
“劉美,沒出成果之前,我也不能給你準確的結論,”戴梓沒有把話說滿,一邊敲著泥土,一邊說道“我現在燒製的是一些火繩槍的構件,具體成不成我也不知道”。
“一定成的,你可是在漂亮國獲得過射擊冠軍的”。
“哈哈,彆提冠軍的事情了,我那是取巧,剪短了火繩的長度,才在規定的時間內發射出足夠的彈丸”。
“那也是冠軍”。
盯著戴梓敲出的一件件零件,王不死突然冒出一句,“為什麼一定要用到火繩”?
“公子你這就不懂了,火繩槍自然要用到火繩”劉美解釋道。
“火繩槍是因為用到了火繩才叫火繩槍,不是因為叫火繩槍所以要用到火繩”。王不死反駁,“就像白貓黑狗叫白貓黑狗,難道他們就真的是貓,是狗”。
是因為有了特點才有的稱呼,不是因為名字才有了特點。
“這,”劉美人家畢竟是搞商業的,對於武器方麵有所欠缺。
隻聽戴梓接過話題,“大人,是這樣的,火繩槍是由火門槍演變而來的,最初的火門槍因為點火極為麻煩,因此多需要兩人合作完成,後來經過工匠改進,把火門槍的火門從頂部移到右側,為其增加一個火藥池,火藥池可以盛放少許火藥,作為引發藥。並在火門槍右側加裝一條長長的呈z形或s形的“鐵條”。彎鉤的中央處用釘子釘在了槍托上,使其可以繞軸旋轉,這就是火繩槍,點燃火繩在蛇杆杠杆運動的帶動下就會下壓“扣擊”在火藥池上,點燃火藥池內的火藥,火藥在長長的槍管裡劇烈燃燒,燃燒出氣體將槍管內的火藥和彈丸擊發出,如果不點燃火繩如何點燃火藥池內的火藥,”
“為什麼隻要點燃火繩才能點燃火藥池”王不死又提出了疑問,“為什麼就不能用其他的方式點燃火藥池”。
“這”,戴梓也陷入了沉思,是啊,為什麼一定要用到火繩點火呢。
事實上火繩槍在各國戰場上使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直到1575年左右就被簧輪槍部分取代,1700年就被燧發槍全麵淘汰,但在我國,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國初年。
明朝仿製的火繩槍稱鳥銃因為可以射落飛鳥而得名,明朝人範景文撰的《師律》中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鳥嘴銃,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局限,因此一把火繩槍的製造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而且火繩槍的操作極為複雜,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火藥殘渣阻塞引火孔,這是火槍常出現的毛病,第二步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合上引藥鍋蓋。擰開裝藥的小瓶,將藥從槍口倒入;將預先含在嘴中的彈丸(當時火槍兵普遍習慣)從槍口裝入;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彈丸和藥;、點燃火繩:火繩燃燒速度較快,加上點燃後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擊前一般不點燃火繩;、把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也就是後來槍的擊錘)上。由於此時引藥鍋蓋是關上的,所以不用擔心火繩的火星引燃引藥造成走火。扣動扳機,火繩落下的同時,引藥鍋蓋打開。引藥點燃藥,彈丸發射~為了避免火藥灼傷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擊最後關頭,槍手是閉眼的。
然而火繩槍也存在很多弊端,雨雪天難以使用,而且在點燃火繩的時候很容易點燃身上地方火藥,對持槍者有很大的危險。
戴梓陷入了沉思,王不死也沒有著急,而是靜靜等著,畢竟上輩子王不死也沒有接觸過武器,他也隻有一些道聽途說的理論。
火繩槍注定是要比淘汰的,然而簧輪槍的機件結構較複雜,相較於一般火繩槍槍機約7個零件,簧輪槍槍機零件多在20個以上,而且這些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較高。
而王不死比較中意的是燧發槍,燧發槍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燧發槍的使用周期同樣很久,直到鴉片戰爭後才結束。
不過因為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很費時間,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1635年,明代畢懋康也製作了燧發槍。它的構造和性能與以前的鳥銃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畢懋康記載的是撞擊式燧發槍,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火石磨擦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使瞄準較為準確,隨時都可發射。燧發槍配有火石自動打火裝置,不怕風雨並不須事先火繩點火,發射速度與精確度大為提升。
隻不過不知道何種原因,早在前明就存在的技術卻在幾百年後的大明帝國失傳。
見戴梓時而皺眉時而思考,卻總是找不到答案,索性王不死拉起戴梓,來到黑暗處,撿起地上的石塊,用力的擊打在另一塊石塊上,頓時一段火花湧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