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海來到中醫一號診室門口,就看到了坐在診室裡麵的徐波。
現在社區醫院中醫科成立,原本的診室也都重新係統劃分,雲珩一直坐診的診室門口的牌子已經換成了一號診室,二號診室挪到了二樓,秦大江現在在二樓坐診,何海鵬也回到了自己原本的診室,畢竟接種區那邊已經成了急診科。
都說有什麼樣的師父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徐波和任學東都算是雲珩手把手教出來的,雖然雲珩帶兩個人的時間並不算長,可畢竟無論是任學東還是徐波,最初的臨床經驗並不豐富,思維模式還沒有成型,跟著雲珩半年時間,在診病習慣和思維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雲珩的影響。
什麼樣的人性格和思維模式是最容易塑造的,自然是小孩子,因為小孩子還是一張白紙,以後什麼性格,什麼作風,往往都需要成年人去引導,而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自然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而徐波和任學東毫無疑問算是醫學方麵的新人,在這個領域自然也就是孩子,所以雲珩粑粑的作風和習慣,自然也影響到了兩個孩子。
雲珩的性格沉穩,診病的時候最大的特色就是沉穩、仔細,徐波多少也受到了影響,再加上雲珩走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徐波自然不敢大意。
劉東海到了中醫一號診室門口的時候,徐波正在給患者診病。
徐波現在就坐在雲珩原本所在的位置,他的對麵是田增明,雲珩原本的位置是正對著診室門口的,隻是徐波現在的表情相當專注,並沒有注意到劉東海。
劉東海也沒打擾,輕輕走了進去,就站在邊上聽著。
“咳嗽?”
徐波一邊看著患者,一邊問:“咳嗽的時候有沒有痰?”
“沒有痰。”
患者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人,看上去應該是感冒。
“就是覺得鼻腔乾燥發癢、打噴嚏,全身酸,頭疼怕風,咳嗽,不過沒有痰。”
“有胸悶的感覺沒有?”
徐波一邊在電腦上記錄一邊繼續問。
“有,胸悶,吃飯也沒胃口,我自己在藥店買的感冒藥,都吃了四五天了,不僅不見好,好像還有點嚴重了。”
說著患者還咳嗽了兩聲,看上去感冒挺嚴重的。
感冒這個病,怎麼說呢,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了解這個病名,知道這個病名,可事實上,十之八九的人對這個病了解的也隻是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常見、發病率最高、消耗社會資源最多、還往往被濫用藥物的疾病是什麼?
估計很多人都會回答感冒。
如果還要問一種最好治也最難治、吃不吃藥都一樣會痊愈的疾病又是什麼?
很多人依舊會回答感冒。
不錯,確實是感冒。
感冒這個病症可以說包攬了多項世界之最的稱號。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至少有二百多種種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可以引發感冒,這些病毒性狀都不儘相同,讓人根本無從下手。
可這個病卻並不過於讓人害怕,因為感冒是一種自愈型的疾病,不論你發病時症狀有多嚴重,隻要經過大約七天左右的發病周期,大多數人們都有可能“不藥而愈”。
你倘若去問,感冒這個病名是中醫的病名還是西醫的病名,估計至少要有一大半的人回答,肯定是西醫的病名呀。
其實並不是,感冒這個說法其實是來源於中醫,感冒這個病名準確的說應該是中醫的病名。
而就是因為很多人對這個病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僅僅一個小感冒,就讓中醫背了很多黑鍋。
很多人認為感冒是現代醫學的說法,所以有人把感冒和傷寒等一些中醫的病症相提並論,一些中醫黑往往反駁中醫或者質疑中醫的時候都會說,中醫,一個小小的感冒都看不好,以前的人一個小感冒就能要人命,現在,感冒了幾粒藥就能好,什麼時候還見過感冒死人的。
這個觀點甚至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且不提那個時候醫生的數量稀少,有本事的醫生更少,交通不方便,人們的生活環境差,飯都吃不飽這個因素,感冒其實也並非現在很多人認為的就是中醫的傷寒。
“感冒”一詞,最早見於北宋的《仁齋直指方.諸風》,其傷風方論中有這麼描寫,“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
這個病與傷寒不同,《景嶽全書.傷風》篇說:“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淺而輕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本病發病機理是外邪侵犯肺衛所致,故一般都有肺衛表證,因而初起治法,以解表散邪為主。如虛人感冒,屢感屢發,正氣愈虛,邪氣留戀,又當扶正與祛邪兼顧。
所以說,感冒和傷風傷寒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哪怕是感冒,中醫對這個病也有著諸多分類。
感冒這個詞的由來,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感風”、“感邪”等這樣的說法,逐漸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