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浮現出動容之色,親自彎腰低身把陳王攙扶起來,感動講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值此時刻,隻有長恭你一人相信朕,親自支持朕。”
“可惜如今大勢已去,朕已經失德,不久後就要退位,已經是有心無力,愧對長恭你的信任了。”
陳王神色肅穆,凝重開口講道:“局勢未到絕境,未嘗不能翻轉。”
“乾元燃血丹一事,說到底是國師教唆,其乃是異族,此來是為了完成大天命,奪取我族的道完成突破,其次是太宗陛下和高宗陛下。”
“沒有他們兩位配合,乾元燃血丹怎麼會成功,如今出事了,都把罪責推給陛下。”
“其實陛下遠不如他們罪孽大,天下都聲討陛下,最為主要的緣故就是陛下貴為聖人,為天下至尊,身份太過於顯赫,而太宗陛下和高宗陛下,已經退居幕後,才能夠安然無事。”
“這就有了操作餘地。”
聖人搖頭講道:“不可能,退位已經成了定局,沒有翻轉餘地。”
陳王點頭講道:“退位是必須的,但退位後呢?”
“陛下不能夠回宗人府清修,到時候必定會被太宗陛下和高宗陛下壓製,最後晚年淒涼,”
“陛下退位後,卻是可以攝政,聖人年幼,陛下為太上皇,自然可以攝政。”
“然後再把乾元燃血丹的事情,推給太宗陛下和高宗陛下,到時候陛下就是無辜者,會引起天下同情,再過上幾年時間,等到風波過後,陛下在謀求複辟。”
聖人目光浮現出思索之色,陳王的話語一點就透,想要當攝政太上皇,下一位聖人當然不可能是太子和晉王,因為這兩位都是成年皇子,麾下都有著眾多黨羽。
想要架空非常難,操控更是不可能,而且也不能夠攝政。
向來都是主上年幼,才會有皇族攝政。
要扶持一位年幼皇子上位,然後才能夠攝政,等到皇子成年親政前,這一次乾元燃血丹風波早已平息,自然可以謀求複辟。
聖人一顆心不由的怦然心動,攝政太上皇,哪怕沒有攝政二字,光是太上皇,代替年幼皇子處理政務,這不是理所應當的。
聖人心動了,可麵上浮現出難為情講道:“大周局勢不穩,怎麼能夠選擇幼主,必然要擇一位成年皇子才能夠穩固朝堂。”
陳王搖頭講道:“陛下錯了。”
“幼主和晉王他們有什麼區彆,都是一時之間無法掌管朝堂,反而晉王和太子他們上位,因為眾多朝臣官位變動,才會造成朝堂混亂。”
“尤其是徐首輔,一朝天子一朝臣,徐首輔必定是要致仕的,諸如陸天恩和王師範,哪裡有徐首輔穩重。”
“陸天恩滿身銅臭,掌管戶部可以,哪裡有本事調和陰陽,而王師範入仕即為禮部尚書,已經是天恩浩蕩了,要是再為首輔,這升遷速度,太過於驚世駭俗了。”
“所以天下需要徐首輔,而能夠不讓朝堂變動,隻有陛下攝政了。”
“您兩位,是撐起天下的基石。”
“天下可無我王長恭,不能夠無陛下和徐首輔。”
聖人抓住陳王的手掌,伸手拍動著陳王手背,連連感歎講道:“這麼多年來,是朕對不起長恭啊。”
陳王敞開心扉,真摯的講道:“是臣對不住陛下,臣最近一些年來,也是和陛下慪氣,從而吃齋念佛,不去管理俗事,不然豈能讓國師成了氣候,以至於鑄成大錯。”
“臣對不住陛下。”
“此番一定傾儘全力為陛下奔走,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是在所不惜。”
說道此處陳王也坦誠起來,不給聖人開口機會,開口直言講道:“臣知道陛下心中有著疑慮,不過陛下可以相信臣。”
“這是臣的天命。”
天命二字一出。
聖人疑慮消失無蹤,對於一位武道一品的強者而言,他們能夠背叛親族,弑父殺兄,但絕對不會違背天命。
如陳滅周,要是他會保周,絕對無人相信。
王長恭因為大天命支持自己,那麼王長恭絕度不會背叛,對方絕對是自己死忠。
這也解釋了王長恭往日對自己愛答不理,如今對自己恭恭敬敬的緣由。
聖人歡喜講道:“朕把神侯招來,一起商談大事。”
“陛下萬萬不可。”
陳王立即否決講道:“臣知道神侯和陛下相交莫逆,乃是少年好友,一路相互扶持,但今日的神侯,已經不是往日的神侯。”
“如今輕易改換門庭,投入太子麾下,這也就算了,臣已經獲得竇長生密報,神侯多次在蜀地布局,蜀地動蕩一事,應在了神侯身上。”
“此人大忠似奸,不,應該說神侯的天命,不在大周,而在其他。”
聖人搖頭講道:“朕相信神侯,神侯投靠太子,這是因為朕失德,神侯有報國之心,對大周忠心耿耿,隻要朕代表大周,神侯就會支持朕。”
陳王直言講道:“陛下可以相信神侯,卻是不可相信天命。”
“臣有相關證據,都是由陳國公提供,陛下不信可以觀看。”
“神侯如今對大周忠心耿耿,越是如此陛下越是要小心,這是一種偽裝,天下都相信神侯天命,會是匡扶大周,誰會想到他會反叛大周。”
“相信陛下從無此想法,心中有著一股盲目自信,就算是臣當初也如此,要不是陳國公有確鑿證據,臣斷然不會生出此念。”
聖人還是搖頭講道:“不會,神侯不會如此。”
陳王再建言講道:“陛下相信神侯,臣不會多說什麼,不過最近絕對不能夠讓神侯留在神都了。”
“讓神侯去梁洲,去調查梁洲牧一事,這樣把神侯支開,也是斷太子的助力,也解決梁洲隱患。”
“為扶持幼主登基做準備,等到大勢已定,再請神侯回來,這樣神侯會繼續支持陛下。”
聖人點頭道:“可以。”
末了,加了一句道:
“朕是相信神侯的。”
“隻是不想神侯繼續停留在神都,因為太子的緣故,和朕鬨了矛盾,影響多年的情誼。”
“暫且委屈一下神侯,未來朕會補償他的。”
“至於相關蜀地的證據,等到神侯自梁洲回來,朕讓神侯自證清白。”
“朕相信神侯不會背叛大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