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舅還給孫兒畫了一副氣候變遷圖呢,孫兒畫給皇爺爺看。”
朱雄英天資聰穎,今日隻是在常府看了幾遍的圖表,這會就取了一張畫紙,大差不差的重新羅列在老朱的麵前。
畫紙上畫了一條橫軸,上麵以線段標示著各個朝代延續的時間,以秦國為始。
三條顏色各異曲線在橫軸上上下彎折。
最平緩的紅色曲線後標示著國力二字。
黑色的曲線亦步亦趨的跟在紅色曲線之後,隻是波動更大,末端寫的是人口。
藍色曲線標示氣溫,每三百年一波動,顯得極為規律。
“孫兒啟蒙的這幾月,父王也曾給孫兒講解過王朝覆滅的緣由,或是製度的不完善,致使傳承無序,外戚,權臣竊權作亂;或是統治腐朽,迫使百姓起義,再加上外敵入侵。”
“可皇爺爺請看,古往今來,與王朝興替密切相關,卻又常常被世人忽略又一大因素——氣候。”
聽到這,老朱麵色倒是平緩了不少。
至少自家太孫的講解邏輯自洽,顯然是成體係的學說,就算偏門,至少和有心人的算計無關了。
看老朱聽的入神,朱雄英也說的起勁。
“氣候關乎萬物生發,農時生產。”
“所以百家爭鳴之前,六曆就已誕生了。”
“然而從古至今,世人蒙昧,對氣候疏於鑽研,至今也未有多少進步,以致雷擊,蝗災,旱災,洪澇的緣由都弄不明白,隻得編出一個天人感應的緣由。”
聽到此處,老朱心頭頓時冒火。
如果自家太孫說的都是真的,那趁著大明開國,四時不穩而上疏的那一幫人,不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借題發揮,指著他的鼻子罵。
饒是認清了這幫奸賊賊子,迂腐老儒的無恥嘴角,可當著朱雄英的麵,老朱還是按著脾氣,輕聲細語的問到:“太孫所言,可有憑證?”
“當然有啊。”
“三舅的書房裡,搜羅了曆朝曆代的史書,天文曆法與縣誌,其中都有關於氣候變化的記錄。”
“正是基於這些記錄,三舅才發現王朝這上千年以來,關乎氣候的秘密。”
“每當氣候寒冷時,農耕的重心都會南移,因為北方嚴寒,河水凍結,耕種往往減少乃至乾旱;而伴隨著氣候嚴寒,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不好活,就會順勢南下。”
“這段時間,王朝大多動蕩,政權更迭頻繁,王朝人口跌至穀底。”
“當氣候溫暖時,新王朝往往都會誕生乾旱蝗災洪澇,但都能緩過來,然後隨著糧食增產,國力興盛,人口大量繁衍,就會向北收複失地。”
“這時建立的,都是統一的大王朝。
“從秦到明,王朝興衰,氣候變化,都是如此。”
“而氣候變化的大周期,恰巧就是三百年。”
這一刻,老朱的心中仿佛劃過一道驚雷。
三百年,又是三百年,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從來就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難道這氣候之說,真的關乎國運?
這點老朱自然是要驗證的。
但這一會兒他更關心的是,自家太孫在常府還學到了什麼。
“果真是一門了不起的學問,太孫除了這天文地理,還學到什麼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