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病,應該是比怕窮還要可怕的問題,古往今來人族信仰,從來都是追求實實在在的利益的。
瘟神呂嶽在凡間的信仰之重,可想而知。
尤其是那些水患、瘴疫頻發的地方,老百姓深受其害,對於掌控此道之能的神明自然是更加的尊敬。
就跟沿海靠打漁為生的家庭會信仰媽祖是一個道理。
信仰有廣泛的,自然也有個彆區域的。
瘟神崇拜非常普遍,可謂是水旱必祈,災疾有禱。
但作為神明,許坤的認知中,呂嶽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神明,反而對於他的信徒是非常關懷的,如果信徒虔誠求他幫助,呂嶽自有一顆慈悲之心。
可即使是神明,你能管一人、百人、千人乃至萬萬人,又如何庇護得了天下所有為疫病纏身之人呢?
神明,也是有他們的信息繭房的,打破繭房聆聽世音是很多神明踐行之道。
所以,凡人和神明之間,是需要中間人的。
像是凡間生靈祭奠先人、或是生靈死後入冥界,需要的就是城隍、土地的接引。
而向瘟神傳遞祈禱之人的想法,則需要通過中間人—瘟巫上呈神界,就跟皇帝辦事一樣,再通過層層審批,由瘟神·呂嶽裁定。
三百六十名瘟巫的職責,就是通過乩童附身傳達神諭,主持驅瘟儀式的瘟神代言人。
信徒將其作用視為“代天巡狩”!
向上傳遞“送瘟文書”,向下則是負責“驅疫納吉”!
而在曾經的人族,巫醫不分家,巫風甚盛,俗淫祀,此類祭祀活動十分活躍,每年都會舉辦這類大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割香乞火、設醮、神誕、普渡等一係列習俗。
要知道,所謂瘟疫,其實就是傳染病,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治之症。
醫者不能醫之病,人們將其寄希望於巫蠱之術。
作為瘟神部下的底層辦事人員·瘟巫,就是從各地那些致力於救治瘟疫之人中選拔而來。
這點,和城隍、土地造福一方死後成為冥界駐人界辦事處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
三百六十名瘟巫,各自分布在九條龍形山脈處。
一山各容納四十名,對比當今修煉體係...
一山各有八境瘟巫二十名、七境瘟巫二十名,曾經的瘟神呂嶽麾下實力,可見一斑。
但隨著瘟神隕落,他們這些瘟巫也早已成為了過去式,如今留存在九龍山遺跡之中的,不過是一些殘魂遺念,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的神明,完成傳承儀式。
傳承者來了,他們的使命也就開始了。
“請瘟道傳人入九山,嘗萬毒。”
我丟,一來就這麼刺激嗎?
最左邊的一座山上,一方青色石棺從崩裂的地底深處泛向地麵,棺槨打開,一尊青麵赤發、右手持劍左手持簿的山主出現。
“瘟神座下五瘟使者·春瘟·張元伯,恭請瘟道傳人入第一山嘗毒。”
你這是把嘗毒當成請客吃飯了?
許坤笑而不語,抬腳,一步之下,已然進入了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