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樓下。
那個披甲戴盔的中年,緩緩起身。
他扭頭看著那個老翁,莊重的點了點頭。
隨後那個老翁仰天大笑。
“來,來,來,來幾個漢子,隨我去酒窖取美酒。”
“江陰百姓……有骨氣!江陰之地,古塔伴暨陽,要塞鎖大江。澄江福地魚米香,義勇之邦民性剛。”
那個老翁,步伐不快,身形走動時,甚至有些搖擺。
但是卻步步堅定。
直到他穿過人群。
林玨才看清,那老翁其實是跛的。
那老翁,一邊走,一邊聲音嘶啞的開口。
“我江陰,出才俊!”
“當年,大明朝,在朝,同時有三位江陰人——主事黃昭、禦史貢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諫,或以奏章忤!當年,在朝堂之上,被稱之為“江陰一時三忠”。”
“還有勇鬥閹官魏忠賢,慷慨赴獄、死於酷刑、被列入“東林後七君子”的繆昌期、李應升。”
“我江陰,不供文廟,除了城隍,供奉的是,關帝關公,還有睢陽王——張睢陽!”
“張睢陽都曉得吧!就是唐代的大將,張巡!”
“張巡,曾是大唐,中原州節度副使。安史之亂時,張巡誓死守睢陽城。當時叛軍圍困睢陽城,而張公,已經率軍鏖戰兩個月,城中糧草無以為繼,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餓了隻好吃樹皮和紙。”
“餓死的戰馬被分而食之,到了最後,連城裡的鼠雀都被吃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睢陽守軍堅持到了十月初,最終彈儘糧絕,城破。張巡等三十六位守軍將領力竭被俘,不屈而死。”
“大唐的韓愈評張巡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儘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張公最著名的一首詩《守雎陽作》……老夫背給你們聽!”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今日江陰……就要做那大唐安史之亂時的睢陽城!”
那老翁,走過人群。
聲音高昂,壯懷激烈。
有城裡,年輕的婦孺,還有少年,跟上老人的步伐。
向著內城走去。
應是為了城裡的將士,取美酒。
天上白月盤一般的月亮,向著城內,揮灑銀光。
林玨呼吸沉重。
但是他咬著牙,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了解過江陰八十一日的曆史。
如果時間,已經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話。
那距離江陰城破,也沒多少時間了。
現在首要的目的,還是得找到崇禎皇帝,朱由檢。
林玨此刻,轉過頭。
把目光落在那披甲帶盔的中年身上。
林玨記得……
他剛剛自稱“閻某……”
現如今的江陰。
帶兵守城,姓閻的,應該隻有一位——閻應元!
閻應元,崇禎十四年,赴任江陰典史……後因母親病重,便做了白丁,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江陰危難之時,被現任江陰典史,陳明遇,請出。
率領江陰義軍,死守江陰。
城破之時,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寫:“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
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鬥,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
最後環顧四周從者,喟然感歎,“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
隨後,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但仍被清軍俘虜……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鮮血流乾而死。
此刻,那個披甲戴盔的中年,又看了一眼,城門下的百姓,隨後就要扭頭,重新登上城樓。
而就在這時。
林玨快步奔跑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