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玨此刻,看著一旁咧嘴微笑的老馮,無語凝噎。
大宋養兵,養的都是匪寇,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真的就錯了嗎?好像也沒錯,龐大的軍隊規模和優厚的待遇,的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宋的內部不安定因素,民變的密度和強度肉眼可見遠遠小於其他朝代。
林玨記得自己在京平的圖書館,查過的資料……大宋的三百年來,農民起義的次數,也有四百餘次,但是危害性,和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根本無法相比。
很多所謂的起義……就是五十來個農民“橫行一省”,隻有宋朝才有這種“起義”……來幾個個頭大一點的捕快都能摁下!
所以宋時,不會出現,明末時,李自成那樣的闖王……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根本不會誕生!所謂的農民起義,那些農民,都出不了自己的所在的州府。最誇張的程度,也不過是一場……被後世人編纂為故事的“水泊梁山”!
林玨的眼神越發複雜,他又扭頭看向一旁的老馮。
老馮依舊樂嗬嗬的望著他,眼神亮晶晶的。
為……後世嗎?
他轉過頭,看著不遠處的漳河,最後一咬牙。
“按照原計劃進行!”
“引調金軍向西南。”
“老馮……”
老馮,那裡則是臉上的笑容逐漸扭曲。
再次抬起身後一直背著的大弓。
之後用大弓,抽了一下馬屁股。
戰馬嘶鳴,開始向前奔去。
林玨身後,另外有九騎,一起衝出。
騎在戰馬上的。
都是老卒。
有點老卒,比老馮年紀還要大,兩鬢斑白。
按照林玨他們之前,製定的計劃。
先死步卒,再死騎兵,最後死扛旗主將……
但是如果金軍,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測距離——距離金軍一裡的位置,第一時間發現他們,那就還需要另外一支隊伍。
先行赴死,吸引金軍的注意力。
這支軍隊,不僅要能死,而且作戰經驗最好豐富。
能以最少的兵力,掙紮最久的時間……
這些條件,羅列起來,像是癡人說夢。
但好巧不巧……
林玨的這支殘軍裡,竟然剛好,能湊出這樣的人——大名府老卒,也是邊軍老卒。
這樣的老卒,在殘軍隊伍裡,正好能湊出十人。一支騎兵小隊。
再過個兩三年,就四十的老馮當騎兵隊長……
副隊,則是一個頭發花白的老翁。
林玨記得,那老翁,叫王青,今年六十一,霸州,桐鄉人……聽說之前,本來退伍回鄉,頤養天年,但是靖康之恥,他又重返大名府軍營。
以他的年紀,幽州招扶使,張所根本,沒想要他。
結果那人,在大名府的,招扶所麵前,學當年廉頗,一頓吃了四晚米飯,二斤大肉。拉弓騎馬……
張所沒辦法,才讓他重新進的兵營。
至於其他老卒,大多和老馮,差不多的年紀,最年輕的三十出頭,但也在軍中十來年啦……
林玨在土坡上,看著那十騎衝鋒,哪怕是他,神色也不免動容。
因為那十騎,衝鋒的速度,著實飛快。
好像他們坐下的戰馬,不是絕影,就是的盧……
那些老卒,頭發飛揚,笑容猙獰……眼神中,全然看不到半點頹廢或是畏懼——老夫聊發少年狂。
而老卒們的崩騰,在靠近,那些金兵,三百米左右的時候,終於被金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