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的四合院中,陳諾看著紙上的內容失笑了一下。
紙上的標題赫然寫著das技術可行性方案及火星改造可行性。
das是直接空氣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利用科技手段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然後封存起來,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已達到降低地球溫度的目的。
這種技術也提出了好多年,隻是捕獲率與成本太高了,幾乎屬於停擺的進度,但無論是bes技術,還是das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捕獲的二氧化碳的封存問題。
即便是封存到地底與玄武岩反應,兩年內形成穩定礦物,常溫下能穩定千年不變,但補貨的二氧化碳何其多,哪來的那麼多玄武岩?
而且也不能保證不出任何意外。
所以二氧化碳的封存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但陳諾提到以後要改造地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火星。
科學論證,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有很大的相似性,以前可能孕育了生命,但現在已經荒涼了。
因為火星沒有了地磁性,太陽風將火星表麵的氣體和水分都吹走了。
但火星南北兩極存在著固態水和固態氣體,如果火星溫度升高,南北兩極氣體釋放起來,固態水融化,然後播種一些植物產生氧氣,或許火星大氣圈能重塑。
但想要讓固態氣體和固態水融化,需要讓火星升溫。
現在科學家提出將一些直徑為250千米的巨大反光鏡放置在距火星32萬千米處,利用鏡子反射太陽輻射提高火星溫度。
這完全是扯淡了,直徑250千米怎麼造出來?這麼多鏡子重達20萬噸,地球的技術怎麼運送?火星32萬千米的地方是無儘的虛空,怎麼安放?
但陳諾另辟蹊徑,將地球身上捕捉的二氧化碳,通過飛船運送到火星,數億萬億噸的二氧化碳送到火星,使得溫度升高,促使南北兩極固態氣體和水融化。
這樣既解決了地球二氧化碳的封存問題,又在緩慢改造火星。
現在可控核聚變解決了,地球造個百八十個鸞鳥運送二氧化碳,從地球到火星,鸞鳥也就是42個小時的時間。
如果地球二氧化碳不夠,那就去金星搞二氧化碳,去木星搞氧氣等等。
但在做這一切的前提是恢複或者增加火星的磁性,恢複,從目前采集是數據看可能性不大,那麼隻有人為了。
因為火星磁性很弱,如果沒有磁性,無論運多少的二氧化碳和都會被太陽風給吹走。
對此陳諾提出了兩條路徑,一是延火星赤道建立一條磁性軌道產生磁場,另一個就是讓火衛二加速,因為火衛二自帶電離子,如果加速可以給火星增加一個磁場。
總結來看,火星改造計劃分為四步:建立磁場、火星升溫、固態水融化、改造大氣層。
隻要前兩步解決了,剩下的兩步隻是時間的問題,而前兩步是建立在可控核聚變和鸞鳥的基礎之上,否則隻是空談。
看著改造方案,陳諾笑了一下,按照這個方案規劃,即便有可控核聚變作為能源,也得數萬億資金以及數年的時間。
有這個錢,還不如去改造地球,將那些沙漠給改造了。
但無論是從人口輸出論,還是火星還原論以及人性論,或者探索星空等等因素,火星的改造在未來都勢必會被提上日程的。
或者說,如果某一天一顆巨大的隕石朝著地球而來,那火星就是人類第二基地了。
“算了,這事也就現在樂嗬一下,留給後人去搞吧!現在還是先把地球上的東西搞好吧!”
陳諾又看了一遍方案,然後將資料裝訂了一下,放到了書櫃的一個角落中。
他剛將資料放好,一號的聲音在書房內響起。
“教授,星芒推進器模擬結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