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商業模式決定,日本的音樂還是以賣唱片為主,創作力不強、唱功不行,沒法脫穎而出。
第二,不能假唱。
日本的音樂模式非常成熟,從開始出道到大紅大紫,每一步的成長之路都是固定的,幾乎都是一個模板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要跑大量的通告,要經曆無數的現場。這些都要真唱,沒點真本事早就露餡了。
第三,演唱會。
一場演唱會一個多小時,一個人唱滿全場……有的歌手唱一兩首歌還行,連唱一兩個小時,那就是對唱功和體力的終極考驗了。一般的歌手根本不敢開演唱會。可是開演唱會對日本歌手來說,是事業的標配。
徐百卉道:“日本音樂市場極其飽和,各個音樂台為了招攬觀眾保住收視率,都是拚儘了老命,每年都有各種大賞,音樂節目一批又一批,有時還會有一些特彆節目。甚至一些大公司還有自己的音樂台,很多知名歌手也有自己專屬的音樂台,競爭白熱化。”
周不器聽後,則有些好笑,“這是你的想法?”
徐百卉笑笑,“是一個日本音樂人跟我說的,他不看好一個外國的新節目跑到日本音樂市場去作死。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好聲音》是挖掘新人類的節目。可日本已經有很成熟的挖掘方式了,選秀節目這種低效又笨拙的方式,很難吸引到音樂公司。”
“挖掘新人?”
周不器笑著搖了搖頭,覺得日本人的思維還是太傳統了。
《好聲音》的定位,是一檔挖掘音樂新人,然後明星化地包裝、推廣,發專輯開演唱會的節目嗎?
這思路也太保守了!
從本質上來說,《好聲音》是一檔娛樂節目!
以娛樂觀眾為目的,獲取強大的社會效應和關注度,然後拉讚助、拉廣告、賣版權來賺錢。至於最後選出來的冠軍能不能成為一名專業的優秀的歌手,這根本就不重要。
這根本就不是一檔為了音樂而服務的節目,是為了娛樂而服務的綜藝節目。
用音樂市場來圈定《好聲音》,這視野就太窄了
劉雨菲早年也在日本生活過,還取過一個日本名字,有過親身經曆,細聲說道:“在日本,在很多角落裡都有ivehouse,演出門票很低,風格很親民。很多沒名氣又有實力的歌手,都是先去那裡唱歌。小時候媽媽總帶著我去,他們唱得可好了,不比大歌星差。很多經紀公司,都是來這種地方挖掘草根歌手。”
徐百卉輕輕點頭,認可她的說法,“嗯,這種地下歌手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專業性更強,能吃苦有毅力。沒有點吃苦耐勞的精神,還真當不了歌手。”
周不器一揮手,“什麼歌手、音樂的,《好聲音》根本就不是一檔音樂節目,是一檔以音樂為噱頭的綜藝節目。《好聲音》跟日本傳統的音樂文化,根本就不是一個維度上的產品。我不是讓你調查過日本的綜藝節目收視率嘛,什麼情況?”
徐百卉道:“前十名裡,有七個都是搞笑類的綜藝。以至於搞笑藝人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很高,能跟有些著名的電影演員相提並論了。很多長相靚麗的女明星,都嫁給了長相平平的搞笑藝人。”
周不器高屋建瓴地說:“很不奇怪,這是社會大環境就決定的。日本經濟萎靡二十年,社會壓力大、內卷化嚴重,老百姓隻能通過娛樂產業來排解消遣。搞笑類的綜藝節目,最能讓人放鬆,最能緩解精神壓力。”
徐百卉明白了他的意思,試探著說:“你是說……《日本好聲音》可以嘗試有更多的娛樂路線?增進更多的搞笑元素?”
周不器點了點頭,“嗯,選手唱歌還是要體現專業性的。搞笑元素可以在導師之間,給他們設計橋段,讓他們在選人環節多出些洋相,逗樂子。”
“嗯,可以嘗試。”
徐百卉埋頭思索,神思遊離,在思量著日本好聲音可以選擇的商業模式和運作思路。
等再抬頭一看,當即就有點生氣。
這個周老大,一會兒不盯著他,他就要整事!
隻見沙發上,周不器已經坐在了劉雨菲的身邊,一隻胳膊輕輕地搭在了她的肩膀,在小聲的說著什麼。
劉雨菲臉蛋緋紅,羞赧中又夾帶幾分喜悅,眼眸裡的期待和興奮,怎麼都掩飾不住,嘴角流露出的笑容……那叫一個甜蜜啊。
徐百卉知道男人的劣根性,明知道是周不器精蟲上腦,在心底也是罵了聲“狐狸精”,然後正色道:“周總,你跟我來一下,咱們去找薛總,把好聲音的事商量商量。”
“嗯?”
周不器眉梢一挑,有些驚訝。
他這邊正高興呢。
這個大侄女可真是乖巧溫順呢,還很會撒嬌地討人喜歡。結果那邊徐百卉不高興了?嗯……果然,下一刻周不器就冷靜下來了。
這個女人,最好還是不要碰!
免得惹一身騷。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