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之下,全世界的資本機構都在想著保命,就算明知道現在抄底,將來有可能大賺一筆,也實在拿不出錢。
撤資,保證現金流,保命要緊。
羅斯·威爾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起身,出去打了一個電話。
周不器一邊看著文件材料,一邊笑著看著旁邊的徐百卉,好笑道:“這下有感觸了?”
徐百卉很苦惱,“嗯。”
“讓你多學學英語,想做國際化業務,英語不過關怎麼能行?”
“我在學啊,那老頭語速太快了,我一句話還沒反應過來呢,他兩三句都說出來了。”
“嗯,咦?”
周不器微微驚了一下,他手裡拿著的是福克斯的16部影片的籌備名單。電影的名字都是英文,這就給周不器造成了不小的認知障礙,跟腦海中的電影沒法畫等號了。
隻有兩部他能通過中文名準確地分辨出來——《阿凡達》和《鼠來寶》。
這下厲害了!
連卡梅隆的大片都能撞上。
再看投資比例,嗬!真不低呢,這份合同的總資金是5億美元,過去一年裡,已經花掉了2.6億美元,還剩下2.4億美元。這16部電影的總成本是7.1億美元。也就意味著,拚盤投資的占股比例是2.47.1=33.8。
周不器心頭猛地跳動起來。
好像撿到寶了!
過去幾年,國內的很多中美合拍片,是一個非常不對等的合作。國內的電影公司不能獲得全球市場的收入分紅,隻能獲得國內市場的收益和發行權。
可這種拚盤投資合同不一樣,這是有全球收益的。不僅是票房,也包括dvd收入、電視轉播收入等相關衍生收入。
票房收入也就占總收入的25。
粗略估算,《阿凡達》的票房分成10億美元,總收入就是40億美元,33.8就是13億美元?
這下牛掰了!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有了《阿凡達》鎮場,這波拚盤投資的操作就有保底了。
就在周不器興奮之時,羅斯·威爾已經打完電話回來了,“溝通過了,他們願意分拆出售。”
“這就對了,我記得很多獨立影業的拚盤項目就都是拆分售賣的。優質項目是7折出售,差一些的是3折出售。我也沒有太苛刻的要求,稍微好一些就行。”
“我已經說過了,明天他們就會派團隊過來。”
“好!”
周不器覺得這個開門紅搞得不錯。
在好萊塢辦事,果然比矽穀容易多了,碰不上鮑爾默那種強硬派,都是一群唯利是圖的人,談判起來就容易多了。
接下來是環球、華納和索尼,這運作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他們的主要合作對象是傳奇影業和相對論傳媒。
雖然也是拚盤投資,但操作流程不同。
像福克斯和派拉蒙這種,都是電影公司和資本基金對接,版權的意義更多是分紅權。傳奇影業和相對論傳媒都是公司性質的,華爾街的錢不是交給六大電影公司,而是交給這兩家公司運作,然後由這兩家公司去跟六大影業對接。
比如傳奇影業和華納的合作,傳奇影業可以拿到真正的版權,而不僅僅是分紅權,相當於獲得了更多的利益。缺點是撤資難。華爾街想撤資,要走兩道流程。先是傳奇影業大甩賣,賣掉華納的電影拚盤股份,然後華爾街再從傳奇影業這邊撤出……這幾乎不可能做到。
投資電影的錢可以退出,投資公司的錢想撤出就太難了。
也就是說想買斷華納、環球、索尼這三家手裡的拚盤投資合同不太現實。
派拉蒙排除,華納、環球、索尼不行,福克斯在運作,米高梅瀕臨破產,那就隻剩下一個迪士尼,以及十幾家獨立電影公司了。
看樣子,想要去收購那些被華爾街拋棄的拚盤投資電影版權,可選擇性也不算太高,隻有福克斯和迪士尼兩家。
可問題又來了。
迪士尼的動畫片太好了,皮克斯更是吸金王牌,這些都是不可能虧損的,都不存在風險。
迪士尼不可能把這些穩賺不賠的電影放在拚盤投資的盤子裡。
隻能拿一些他們不太擅長的真人電影參與進來。
周不器對迪士尼的真人電影也沒什麼信心,除了《加勒比海盜》這個王牌係列,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了。
嗯,除了迪士尼後期又收購的兩個工作室——漫威影業和盧卡斯影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