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是一個很前衛的概念,很多人支持開源或者反對開源,其實根本都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麼東西。無非就是有的人支持了,他們就稀裡糊塗的跟著去支持;有的人反對了,他們就稀裡糊塗的跟著去反對。
而在支持和反對的聲音裡,當然是反對的聲音更大。
因為人性是自私的。
誰願意把自家的東西拿出來免費的分享給彆人?
共產是長期目標,這可不是當下的現實。
可毫無疑問的是,開源的東西才更符合勞苦大眾的利益,不管是開源的技術、開源的組件,都有著低價、量化、普及度高的優勢,都可以讓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花著很少的錢享受到最好的產品服務。
可這無疑會影響很多人的利益。
就比如車圈反對開源。
過去一輛車,售價十萬塊,隨隨便便的利潤就有兩三萬,這錢賺的多舒服?比如微軟曾經開發出的手機端操作係統,安安穩穩的賣係統,一套係統幾十美元,這錢賺的多容易?
如果沒有開源化的競爭,他們就可以坐著賺大錢了。
當然要反對。
真正受到傷害的卻是很多普通的消費者。
這也是後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起勢之後,受惠的不僅是國內的那些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哪怕你不喜歡電車而是喜歡油車,你也一樣吃到了開源的紅利。
因為在電動車的強勢入局之下,行業在大降價。
過去那些利潤率極高的燃油車,都開始跳水大降價了,讓無數普通的消費者老老實實的享受到了好處。再也不像90年代的時候了,當時大眾為國內量身開發了一款桑塔納型的轎車,本來老外設計的定價是4萬塊,國內的合作方卻給出了18萬的銷售價。反正也沒有競爭對手,沒有物價管製,為啥不賺大錢?
如果沒有安卓,現在大家用的智能手機,均價至少要貴1000塊錢;如果沒有汽車領域的開源化,那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買車仍然是一筆經濟壓力極大的家庭開銷。
誰在反對開源?
當然是那些被開源打的滿地找牙的傳統商業思路的企業。
哪怕是蘋果這種級彆的世界第一大公司,仍然在利益關係上存在競爭,以自家閉源的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來做論證,去說開源的安卓係統的不成熟。
可是對普通人來說,成本才是第一參考因素。
這些年,國外越來越左越來越反猶反精英主義,加上互聯網行業“同盟”一般的合作促進,極大的完善了開源社區、豐富了開源理念,這本來就是一種新的社會思潮。
這種思潮,在國內都發展幾十年了。
這裡本來就有著最好的開源土壤。
最重要的是官府的強勢引導作用。
一紙令下,大家都要跟著來。
這是最大的優勢。
周不器不是想參與一些過高層麵的社會製度的設計,他隻是在商業層麵闡述一些自己的見解。歐美是市場經濟,國內是半市場經濟,雙方在市場競爭的模式下競爭,當然是歐美更厲害。
國內想完全轉型到市場經濟,眼下是不可能的。
怎麼在當下的半市場經濟格局下,發揮出最大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