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的高管,好像都特彆擅長兼並購。
不僅是庫裡安。
納德拉上台,成為微軟的ceo之後,在複興微軟的過程中,也是靠著一路不停的買買買。
鮑爾默時期的微軟,平均1個月會發起一筆兼並購,這已經夠頻繁了。
納德拉掌權之後,直接翻倍,平均每個月會發起兩筆兼並購。
周不器分析了一下原因。
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的。
紫微星在做國內業務的時候,他很少去市場上大肆的兼並購,通過一些資本手段把那些潛在對手都乾死,而是靠著市場競爭的手段來公平的獲得勝利。
拆分出了紫微星國際,來到了美國發展,這就很不一樣了,很多業務都是靠著收購而獲得的。
其中有一些收購是良性的,可以各方獲益。
比如雅虎、snchat、爛番茄、fandan、itch、shopify、ora、evernote等等,在被紫微星國際收購之後,業務上都有著很大的提高。不過,成功的案子也就是這麼十幾家。
過去這四五年,紫微星國際在北美市場發起的兼並購,總共有70多起!
可以很不客氣的說,有一大批的很有創意和成長潛力的美國小企業和初創企業,都被周不器靠著資本運作的策略給弄死了。
因為他是外國人,他沒有心理負擔。
他才不在乎美國科技產業的死活呢!
他隻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
可是在國內市場就不行了,他實在狠不下心,他有情懷和對行業的熱愛,用這樣的手段去扼殺那些行業裡的“小樹苗”,就會心慈手軟。
要死,也是大家在市場裡公平競爭的優勝劣汰。
大公司對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持續不斷的兼並購,一定會導致市場裡的創新下降,很多學者、科學家都很反對這種現象,寫了很多文章批評矽穀的創新缺失,就是來源於這種現象。
很多美國人在這方麵就會很謹慎,都會有一些愛國情懷在。
至少會有點不好意思。
過意不去。
就像周不器在國內不忍心太肆無忌憚的摧殘行業“小樹苗”。
可是外國人就不一樣了。
印度裔對美國可沒什麼精神和文化上的認同,甚至連宗教信仰都不一樣,不需要在意“人在做、天在看”的上帝監督法則,那真是想怎麼乾就怎麼乾!
一切都是從商業的本源出發,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隻要法律不限製,持續不斷的兼並購,才是超級科技巨頭的最優選擇!不管是從人才、產品、行業競爭、內部創新,還是從扼殺潛在對手的角度來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選一個印度裔當ceo,那真是可以規避掉很多非商業上的因素。
周不器現在都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他對陸器不太看好。
等三年後他的合同到期了,實在是不想跟他續約了。
如果不續約陸器了,選誰來當總裁?
唐斌辰?
許亮傑?
鄭曉麗?
周不器忽然覺得,庫裡安似乎更合適。他是微軟的ceo納德拉是對頭,這是一個巨大的內在激勵。兩人都是印度裔圈子裡的大佬,也可以爭搶著為紫微星國際拉攏來更多優秀的印度裔工程師。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庫裡安和納德拉此前一直都是平級的。
納德拉都成微軟的ceo了,如果以後換掉陸器不提拔他,一定會導致他內心不滿,搞不好他就負氣之下離開紫微星了……以他的業績來看,完全有資格有理由獲得晉升。
如果將來紫微星國際這邊真的出現了什麼業務上爭議,需要負責人去國會裡接受議員們的質詢……讓皮膚黝黑的庫裡安出麵,也比唐斌辰或者鄭曉麗更合適。
回答一些敏感問題,庫裡安可以大大方方的給出回應,不會像唐斌辰或者其他的一些華人高管那樣,吱吱嗚嗚的不敢正麵回應。一旦兜圈子逃避了,就會給議員帶去極不好的印象,就會以為公司內部真的有什麼貓膩,就會怪罪到一家企業的頭上,導致公司遭受了無妄之災。
就像tiktok被國會做出處罰決定,其實都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實錘證據。可就是此前的聽證會上,tiktok的那位華人ceo在麵對議員們的質問時,表現得極其糟糕。
很多敏感問題,他根本就不敢回應。
你越是不回應,越是繞圈子,在人家看來,這就是心虛的表現,就是犯了錯之後吱吱嗚嗚的樣子。
這就很容易形成各方的思路統一,達成處罰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