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在國內創業跟在海外創業的不同之處了。
在國內,誰是誰都太了解了。
尤其郭鵬飛、孟厚坤、陳東、季子安這些人,都是在大學時期就跟在周不器身邊,相互之間都極有默契和信任。
哪怕是不熟悉的人,大家都是同一片土壤中長大的,語言相同,習慣和文化上也都差不多,彼此之間也可以很快地熟悉起來。
所以在國內做公司,就可以很大膽地用人。
哪怕這人是郭鵬飛、陳東這種沒什麼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也可以委以重任,用伯樂的視野去發現他們。
在海外就不同了。
人生地不熟的,周不器就很難去重用一些有想法的小年輕去做一些大項目了。
想當伯樂,首先你得懂馬。
這國外的馬,周不器可相看不準,他就很難從馬群中用敏銳的眼光去把千裡馬給挑選出來了。國內還能先知先覺,這些老外他真是沒幾個認識的。
怎麼辦?
也簡單,不當伯樂了。
直接去市場上買千裡馬就好了。
就比如這位大名鼎鼎的前微軟高管史蒂夫·辛諾夫斯基。
具體的產品設計、技術框架,周不器都不太懂,就隻能說一下他對這款基於雲計算的在線協作平台的一些概念和思路。
在執行層麵要怎麼做,周不器就愛莫能助了,就全看辛諾夫斯基的水平了。
要是他做失敗了……
也沒關係。
市場中肯定還會有許多類似項目的創業公司,到時候就以紫微星國際的名義去直接兼並購了。最優解達不到,有次優解也行。
總歸要把這個賽道給占住。
接下來,就是討論的重點了。
投資和股份,怎麼分配?
辛諾夫斯基不缺錢,他既然就決定要做這件事了,也一定會個人出資,否則就不叫合作人了,叫職業經理人了。
周不器道:“我覺得2億美元的啟動資金挺好。”
“會不會有點多了?”
辛諾夫斯基麵色微微一變。
他雖然不差錢,可跟周大老板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他全部的資產大約有8億美元,可那都是以股票、債券、房產等形式存在。
想直接湊出1億美元,這可不容易。
得大手筆地拋售微軟的股票才行。
周不器笑著說:“錢多一點,總歸不會是壞處。”
辛諾夫斯基咳了咳嗓子,猶豫著說:“創業公司,不需要太多的人,也不需要有太好的辦公設施,一旦發現不對,可以及時止損。也許……也許早期投入500萬美元就夠了,我們可以各出一半。”
周不器不同意,“這太少了。”
要是一般的項目,初期投資,當然是越少越好。
其實就是試錯成本。
一旦失敗了,也虧不了太多。
可是對一些重點項目來說,初期投資一定是越多越好。早期投資越多,占有的股份就越多,等項目成功了,估值越來越高了,想要獲得股份所需要的資金就會急劇增加。
比如,辛諾夫斯基的方案是投資500萬美元,雙方各占一半,股份平分。
辛諾夫斯基持股投資250萬美元,持股50;周不器投資250萬美元,持股50。
這麼點錢肯定不夠用,就需要不斷地融資才行。
等公司估值達到20億美元了,稀釋10的股份就可以獲得2億美元。到時候,就是辛諾夫斯基出資250萬美元持股45,周不器投資250萬美元持股45,新投資方出資2億美元獲得10的股份。
這就不對了。
周不器對這個項目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