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在這邊轉了轉,發現這一片的確很有中心感,到處都得了曆史的沉澱,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築,到處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這熱鬨程度,一點不比隔壁更中心的傳統金融區差。
在這邊弄一個總部,樹一個招牌,的確很有門麵!
不過,陸器那邊就有點麻煩。
主要是財務上的事。
想買這麼一棟中心地區的寫字樓,這花費可不低,可能得要5億美元。
唐斌辰處理不好這件事,周不器來搞。
他已經上飛機去曼徹斯特了,在飛機上跟陸器說這件事。
陸器上來就叫苦,“他跟我說過,真不行啊,現在沒那麼多錢,公司賬上的可用資金一共就6.5億美元。”
周不器不以為意,“那不是夠嘛,先挪用過來。”
陸器都快哭了,“老大,咱能不能少走點鋼絲?這裡是美國,跟國內的互聯網模式不太一樣,儘量還是要穩定,彆繃的太極限。”
國內的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這麼快,這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繃得很緊!
不僅是要求員工積極的加班、提高效率,其他方麵也是如此。
比如技術層麵,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踩鋼絲,這就很危險。
一個係統的技術指數是50,那麼公司在招聘技術團隊的時候,就會壓縮成本,技術過高的大牛都沒必要,把技術能力就限定在50左右就行了。產品運行的時候,就會始終處於一個緊繃的狀態,每天都要麵對各種臨時性的突發問題,每天都要修修補補來維護這個係統的正常運行。
其他的諸如市場、財務、政策、後勤、福利等等,基本都是壓縮到了極致,就像一個被緊緊壓縮的彈簧,天天走鋼絲、天天擦邊球。
這樣也有好處。
同樣一個項目,國內的團隊花50萬美元,可以做到儘善儘美,把每一個環節都處理的細致入微。要是美國的團隊就不行了,1000萬美元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缺點也有。
怕崩盤。
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哪怕是互聯網巨頭,也經常會出現各種大崩盤,政策、技術、產品、人心、組織結構等等。
相比之下,矽穀的科技巨頭就會很穩定。
國內的紫微星相對較好。
主要是不缺錢。
有錢了,很多事情就沒必要繃的那麼緊了。
可是海外的紫微星國際這邊就有點麻煩,很缺錢。
陸器這個總裁就很頭疼。
每天提心吊膽的。
生怕哪個環節出錯了,一下就崩掉了。
比如債權人忽然發難要求還債,比如工會忽然跳出來罷工了,比如紫微雲的這個係統忽然出現了一種嚴重的癱瘓,比如某款產品上被發現了不政治正確的元素而遭遇了市場的抨擊……
這些隱患,都需要有足夠的錢來鎮場。
可是,周大老板就太過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