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進入了內容為王的時代。
可這也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內容的稀缺性。
比如奈飛。
奈飛中的內容都是有版權的,很多內容都是獨家版權,用戶想要看相關的內容,就隻能去注冊、付費,成為奈飛的會員。
這樣的模式其實有一個弊端。
就是渠道利用不足,前期的推廣困難。
優點是一旦推廣開了,形成了自有的品牌,就可以擺脫渠道,真正的做到自立為王。哪怕奈飛的流量很低,可靠著穩定的會員費收入,就可以把這個模式玩轉下去,脫離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掣肘。
《華爾街日報》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內容為王的模式。
哪怕互聯網的幾大流量產品都不推薦《華爾街日報》的內容,也不影響他們的生存。甚至流量巨頭們不去推廣《華爾街日報》的內容,都會是流量巨頭們的損失,這內容為王的格局就定下來了。
vice則完全不一樣。
他們采取了一種投機取巧的策略。
vice把內容放在了facebook平台上,然後用戶們通過facebook這個渠道,就可以看到很多vice上的內容了。
這樣一來,vice的知名度就可以迅速的打開,並且在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
在vice的統計裡,這些都屬於vice的用戶。
這裡就存在一些內行忽悠外行的小誤會了。
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真的是vice的用戶嗎?
乍一看,好像是。
實際上,他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這些渠道端的用戶,都隻是facebook“借”給vice的用戶而已。
隻要facebook哪天有了業務調整,或者不給vice流量了,vice的粉絲就會越來越少的看到vice的內容。
如果采用奈飛的模式,應該怎麼做?
也靠著facebook去引流。
但是,vice不對facebook進行內容的投放,或者隻是“試點性”、“試讀性”的內容投放,用戶如果想看更多vice的精彩內容,請跳轉到vice的網站上,注冊成為vice的用戶。
這才能真正的完成用戶的轉化。
才能讓vice真正的形成屬於自己的用戶群,建立起屬於自身的內容品牌。
在周不器的提點下,奈飛在做流媒體的時候,也很需要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渠道支持,在face、美國在線等大平台上都開通了賬號。
不過,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內容。
要麼是預告片。
要麼是《紙牌屋》的第一集。
要麼是剪輯片。
總之,跟渠道方的合作,不是向渠道提供內容,而是要向渠道提供有能夠為自身品牌宣傳的內容,從而吸引渠道方數以億計的龐大用戶們,能夠進行網站的跳轉。
想看更多完整版的內容,一定要跳到奈飛上成為奈飛的會員用戶才行。
這樣的策略,在推廣起來會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