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行吧?”
周不器一腦門黑線。
這樣的缺德事,卡爾·伊坎可以做,他周大老板也這麼乾了,以後在矽穀還怎麼混?從這種策略中賺來的錢,都是需要戴爾從中支付。
戴爾是矽穀當年的老大哥!
雖然現在不行了,走在了時代的邊緣,可很多it行業的頭頭腦腦們,當年都是從戴爾出來的,或者是學習、模仿戴爾的商業模式。
這份人情和關係還依然存在。
所謂的戴爾模式,說白了,就是如今全球最流行的組裝廠模式。
當年的科技製造業,那也是高科技的門檻。
各大科技巨頭,旗下都擁有自家的製造廠,最典型的就是曾經的電腦巨頭惠普和ib,包括喬布斯的蘋果。
戴爾怎麼才能從這些科技巨頭裡衝殺出來?
技術不足。
資金不足。
人才也不足。
似乎樣樣都比不過。
這時候,戴爾先生就想出了一個很神奇的商業模式——組裝。
不去搞研發了,沒技術、沒人才、沒資金,根本搞不起。
戴爾直接從各大廠商那裡去采購零部件,然後拿到代工廠去組裝起來。
戴爾隻負責設計環節,去做市場調查、市場分析,看看現在的用戶喜歡什麼樣的款式,然後就趕緊設計、趕緊推出。
效率就大大的提高了。
價格也降下來了。
當年的一台電腦,動則就是幾萬美元,戴爾的電腦幾千美元,一下就打開了市場,成為了矽穀裡的一顆冉冉新星。
影響力空前。
後來的科技巨頭們,也都紛紛學起了戴爾模式,包括喬布斯重回蘋果,其實也是在學習戴爾的思路,輕量化地運營,把蘋果旗下的十幾家工廠全部砍掉,然後安排庫克來中國布局供應鏈和代工廠。
日本的科技巨頭們衰落,諾基亞、摩托羅拉的衰落……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戴爾模式”沒有學好,都過於關注科研了,挨家挨戶都投入巨資去研究芯片,都在做各種科研項目,戰略方向完全走錯了。
“戴爾模式”的商家們則是全球化地去采購最物美價廉的零配件去組裝起來,喬布斯就是這樣地脫穎而出,推出了ipod和iphone,幫助重新站上了巔峰,其實沒啥科技創新,玩的就是設計創新、組裝代工的思路,走的就是戴爾的路線。
國內的科技產業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迅速崛起,其實也是認準了方向,踏踏實實地走上了“戴爾模式”,而不是日係、歐係的那種“科研才是科技”的發展思路。
戴爾現在是不太行了,可是門徒太多,是矽穀的一家有著曆史招牌的公司。
去戴爾身上吸血,周不器可乾不出來這種事,搖搖頭,“我手裡的資金現在挺緊張,暫時就不參與了。我現在要爭取把特斯拉的案子給做起來。”
“特斯拉要退市?”
“嗯。”
“確定了?”
“我和埃隆·馬斯克都有這種意圖。”周不器簡單地解釋,“我和他暫時有一些分工,我在華爾街這邊找一些可以合作的資本機構,他先去搞定特斯拉的董事會。然後我們在紐約碰頭。”
卡爾·伊坎沉吟道:“特斯拉未必是很好的投資項目,股價太高了,這跟戴爾不是一個性質。”
戴爾要退市,是因為股價太低了。想要先退市,玩一波厲害的資本運作,然後再上市,把股價給抬起來。
特斯拉要退市,是因為股價太高了,市盈率是很多傳統車企的幾百倍。導致市場裡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導致股價的劇烈震蕩,給馬斯克製造了很大的壓力。
周不器笑道:“我會長期持有特斯拉,因為我相信。你如果擔心,可以做短線啊,就像邀請我現階段去買戴爾的股票一樣。隻要各方努力,順利地讓特斯拉走完了所有退市的手續,你就可以賺一筆。”
卡爾·伊坎有些奇怪,“這應該不難吧?按照正常流程走就行了。戴爾的退市之所以這麼慢,主要是需要籌集的資金規模太大。特斯拉才多大的盤子?市值還不到100億美元吧?想要退市,我估計有個二三十億美元的資金就差不多了,這點錢對你來說不算什麼吧?”
周不器道:“理論上是不難,可要確保萬無一失。”
卡爾·伊坎聽出了幾分玄機,“有阻力?”
周不器點了點頭,“傳統車企一直在盯著特斯拉,未必能會接受特斯拉的退市重整。現在特斯拉的負麵新聞這麼多,背後都有著他們的影子。”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