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邊。
隨著諸葛亮一句之後。
在諸葛亮的身旁。
劉伯溫也是沉吟片刻,便沉聲道:“今大夏內政失修,內憂外患不斷。”
“陛下當效先帝,內修政務,摒除苛政重稅,善待百姓,安撫民心。今雖以京城一地,曉陛下之大義,也必能興盛大夏。”
“眾賊猖獗,野心勃勃,此刻陛下若能結交太平道教。拖延董趙之流步伐,使其不堪其擾,無暇他顧。而陛下趁此之際,修身養息。”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於修德省刑。輕徭薄賦,以耕備戰。”
“任人為賢,當如用器,擇可惟長,使人儘其才,材儘其用才用人之道而治國之大要也。兵民一體,內堅外憲,誰可匹敵?與民休養生息,則可長治久安。賞罰分明,則令行禁止,威權自立。重修田甲,使民來歸。大修學塾,興利除害。”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夏室可興矣。”
而這邊。
李燁笑了笑,又是徑直望向了劉伯溫:“若糧草齊備,兵甲已足,民心歸附。那朕又當要何動作?”
“而這趙、董、朱三人,朕又該首先對誰動手?”
這一句之後。
諸葛亮和劉伯溫相視一眼。
目光灼灼。
眼眸中皆是光芒大盛。
幾乎是一瞬間,便紛紛是朗聲道:“自然是趙匡胤的江南!”
聽得此言。
李燁眯起眼睛。
嘴角漸漸的帶上了笑意。
還不必他繼續詢問。
這邊劉伯溫便已經是娓娓道來:“陛下,這趙匡胤占據江南之地。這江南之地乃是我大夏此刻最為富碩之地。若能拿下江南,對於陛下必定是大有裨益。”
“而且,相對於董、朱二人,這趙匡胤不過是在數年前才作為兵馬大元帥,被慈禧排往了江南。其麾下雖然也有著近二十萬大軍以及十萬強大的水師。但是畢竟在江南耕耘不過區區數年,隻是在江南東林黨人支持下,才勉強的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實力卻是在三人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
“江南和西涼以及燕地不同,畢竟是處於大夏的最南方。若是陛下先行選擇攻打西涼或者燕地,那麼就給了其餘兩人可乘之機。然而江南卻不同,因為地勢的關係,若陛下攻打江南,其餘兩家必定不能及時趕到馳援。”
“事故,陛下日後用兵,必是先趙後董,先南後北也,使腹背無憂。若可除趙,則大夏儘為陛下囊中之物也。”
一番話後。
劉伯溫之言,可謂是有理有據。
李燁嘴角的笑意,是愈加的明顯。
如果說。
諸葛亮是以全局的方向考慮。
給李燁一個基本的方向的話。
那麼劉伯溫。
則是輔之以具體的細節。
幾乎是事無巨細。
可以說。
隻要按照諸葛亮和劉伯溫所製定的方略。
即便隻是一個庸碌之主。
也未必沒有爭奪天下的可能。
而這。
便是諸葛亮和劉伯溫的恐怖之處。
若能得到這兩人。
對於李燁而言。
無異於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此刻。
李燁微微眯著眼睛,見得麵前的兩人。
沒有絲毫的猶豫,傲然的抬起頭來,是一字一句鄭重道:“那麼兩位先生,可願意助朕,完成此等大業?”
而隨著李燁的這一句詢問。
諸葛亮和劉伯溫皆是相視一眼。
幾乎就是在李燁話音剛落的一瞬間。
便是直接俯身下去,朗聲齊齊呐喊:“敢不為陛下效死!”
也就是這般。
此次科舉文舉最大的三個目標。
孔子以及諸葛亮,劉伯溫這三人。
便是直接被李燁收入了麾下。
而接下來的時間。
幾乎都是走走流程一般。
既然孔子都已經是歸入了李燁的麾下。
那麼孔子麾下的弟子們,自然也是如此。
做出了和孔子一樣的選擇。
孔子身為當世聖人。
麾下門徒三千。
七十二賢者,都是隨著孔子一同開始周遊列國的這批人。
而孔子也不愧為至聖先師的名號。
他麾下孔門七十二賢,個個都是綠色級彆以上的名臣。
甚至,顏回,子貢這些孔門十哲,個個都是紫色級彆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