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大夏發展可謂一日千裡,日新月異。
雖然太子爺在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但葉瀾天眾人看的出來,人才對大夏發展也很關鍵。
尤其是太子爺一直強調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火器坊,夏商基地,船塢.......
這些地方的核心人物,全都是原本不受重視的工匠。
但如今在太子爺手中,卻全都成了大夏頂尖人才。
所以,今後大夏若想繁榮昌盛,人才必不可少。
今後在大夏,無論有多大背景。
祖輩蒙蔭更多的是榮譽,是資源,是更進一步的階梯。
但歸根結底,還是靠自身能力。
頓了頓。
葉瀾天看向葉洵,點點頭,“太子說的沒錯,今後大夏若想發展,文武必須齊頭並進。文官有文官的作為,武將有武將的貢獻,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說著,他又道:“那你就將武舉考試的具體舉措說一下吧,如何實施由兵部和吏部來統籌就好了。”
如今,他們之間的配合,已非常默契。
葉洵負責出主意,葉瀾天負責牽頭乾。
眾人亦是轉頭看向葉洵,期待著他的舉措。
葉洵站起身來,掃視眾人,緩緩開口,“從字麵的意思看,武舉考核的是技勇,像是馬射、步射、馬槍、摔跤等等。”
“這些也確實是考核科目之一,但作為大夏軍事人才的預備役,今後戰場上的指揮者,光有武藝和膽魄肯定不行。”
“所以武舉考試要包含武藝和策論兩方麵。”
“我們用武藝和策論兩種考核方式,將軍事人才的能力羅列出來,不管是側重武藝的人才,側重策論的人才,還是武藝和策論雙全的人才,我們都能給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為大夏軍事發展,發光發熱。”
聽聞此話。
葉瀾天眾人,皆是點頭認同。
葉洵對於武舉,考慮的已非常周全。
側重武藝的可以往將的方向培養。
側重策論的可以往謀的方向培養。
全都精通的那就往統帥方向培養。
這樣可以保證各類軍事人才,均衡發展。
若是將這種考核方式公布出來。
大夏不知道有多少軍事人才,要被這一場武舉之風給刮出來。
葉瀾天臉上噙喜,朗聲道:“太子說的沒錯!這麼多年過去,大夏的路要怎麼走,該如何去走,朕想諸位愛卿心中,肯定都有一杆秤。”
“軍事強國這條路,我們走也要走,不走也要走!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那就按太子說的辦,武舉考核分武藝和策論兩項,成績綜合平定。”
說著,他轉頭看向高永昌,問道:“太子說的,可都記下了?”
高永昌忙道:“回陛下,卑職已全部記下。”
緊接著。
葉洵繼續道:“武舉考試也分為四場,跟科舉考試一樣,兩年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