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極為重視雷達的發展,其重要程度一點都不亞於彈道導彈、核潛艇之類的項目。
我國也不例外!
建國後,為了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雷達工業一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
作為電磁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周揚知道,國內的雷達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是建國後到1953年,這時還處於設想與構建時期;
第二是1953年到60年代,這時是以仿製為主的新興發展階段;
第三是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已經變為自主設計的發展階段;
第四就是70年代中期後,步入高速發展階段,技術進步顯著。
眼下前麵三個階段已經都完事兒了,我國的雷達技術已經從仿製實現了自主設計,正在向高速發展階段邁進。
但是就技術而言,和國外還是要差一些的。
比如說,我國空軍雖然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戰鬥機,然而卻不得不麵臨一個令人難堪的困境,那就是機頭進氣就無法裝配雷達。
而就在同一時期,國外的航空裝備卻是飛躍式發展,特彆是雷達領域,不僅能夠實現超遠距離探測,還直接突破了各式各樣的雷達掃射。
要知道,雷達又被譽為“天空之眼”,對於空軍戰鬥力的提升不容小覷。
可以說,我們的戰鬥機要是和人家的戰鬥機在空中相遇,咱們就像是睜眼瞎一樣。
所以,發展新一代的雷達已經成了國家的重大戰略。
隻是任何技術想要實現突破,並最終彎道超車都是非常的艱難,更何況還是雷達這種高精尖的領域。
畢竟,我們和西方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而且,我們的雷達研發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在國外技術封鎖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國內的科研人員很多時候都隻能靠自己去反複探尋與實驗。
因此空天之眼項目從立項到取得突破,實際上是用了8年的時間。
而真正讓國內的雷達技術從無到有、技術從落後到先進,到最終完善了各種型號,終於具備了凝視藍天的能力,實現彎道超車,則是用了足足20年的時間。
作為這個項目的親曆者、參與者甚至於主持者,沒有人比周揚更了解這個項目的意義,也沒有人比他更知道整個項目研究人員的偉大。
儘管重生之後周揚一直都在說,前世已許國,今生隻為妻女而活。
但是當再次接觸到這個項目,他的內心再一次泛起了波瀾。
他原以為自己可以安安靜靜的當個看客,畢竟這麼大一個國家,就算是沒有他,也一定可以不斷地取得突破。
一樣可以亮劍長空,在雷達領域傲視群雄。
然而,當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前世的自己。
他現在所掌握的技術領先世界幾十年,隨便指點一下,便可以讓整個團隊少走太多的彎路。
如果他親自上手的話,甚至於可以將國家的雷達技術向前推動幾十年,領先全世界。
這一刻,他猶豫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