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認為,日軍一旦出兵,至少集中十五萬重兵而來,並不可小視,因為國軍部隊全部兵力不過二十四萬,所以國軍如果擅自與日軍決戰,萬一日軍尚且保持有相當戰鬥力,豈不是以卵擊石,掄起拳頭往鐵板上砸?
應該采用後退決戰的方式,果斷放棄相當一部分土地,後退兩百公裡撤退到衡陽地區,引誘日軍長驅深入,等待他們徹底虛弱後,再全麵反擊。然後一舉切斷敵人退路,將疲憊不堪缺乏補給的日軍殲滅或者重創。
但是如果按照白崇禧的計劃,後退兩百公裡,就必須放棄湖南省會長沙,這是一步險棋。如果我不好,一不小心就會砸在自己手上。
所以,薛嶽的意圖雖然和白崇禧並沒有不同,但還是表達了反對。其中最關鍵的,就關鍵在於是否後退兩百公裡和放棄長沙上,他很明顯是有另外的想法。
他認為,目前第九戰區雖然兵力隻有二十多萬,但整體戰鬥力卻不弱,中央軍部隊占有一半數量,而且休整了一段時間,老部隊的戰鬥力基本恢複。
所以,後退是必須的,但不能後退兩百公裡這麼多。務必死守長沙,然後將日軍殲滅在長沙以北地區。
而且他認為,長沙地區易守難攻,適合長期防守,並非防禦不住。如果放棄長沙南撤到衡陽地區,一來省會丟失對士氣會有極大影響。
二來如果日軍占領長沙,保證自己湖北地盤的安全後,就不再推進,豈不是雞飛蛋打,白白的守株待兔。
三來衡陽地區離廣東不遠,此時已經是遭受北麵和東麵日軍夾擊,如果廣東地區的日軍幾個精銳師團再從廣東殺過來,豈不是南方也多了一股敵人,四麵受敵,不是自掘墳墓嗎?
兩人各執己見,兩個方案同時上報。原本,在僅僅五天之後,白崇禧就接到了電報,老蔣同意了他的作戰部署,便滿心歡喜地在電報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薛嶽這人從來都是固執己見的,雖然白崇禧是桂林行營主任,而桂林行營的統帥區域,就包括第三、第四、第七、第九戰區。理論上,他是白崇禧的部下,但必要的時候,薛嶽是連老蔣的命令都不聽,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聽從白崇禧的所謂命令。
早在8月21日,薛嶽在地圖前苦思冥想,老蔣要求他按照白崇禧的方案部署作戰,陳誠也打來電話要他堅決按照委員長指示,但幾個小時後,他還是毅然叫來參謀處長趙子立,闡明自己堅持的理由,要他寫好電文,發給老蔣。
最終在陳誠的幫助下,老蔣終於同意改用薛嶽的方案部署作戰,並且在這次會戰中,白崇禧奉命協助薛嶽指揮,但他和薛嶽的矛盾,在此時已經種下。
這其實也就是早先的軍事會議上,林一凡為什麼被針對的根本原因,更是國民政府黨爭的一大體現。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薛嶽的能力,其實遠勝於所謂的白崇禧。
畢竟,白崇禧的戰略意圖雖然好,一旦取勝,可以重創日軍。但他忽視了自身的實力,如今第九戰區的中央軍,恐怕沒有重創日軍的本事。
當然,這也不一定是白崇禧的軍事能力真的有那麼差,人家可從來沒有放棄過問鼎天下的夢想。若是真的按照他的計劃進行,恐怕最終第九戰區的中央軍會被消耗殆儘,桂軍若是趁此時機北上,那對他來說,可是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了。
且說,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在廣西稱霸了二十多年,當然是頗有手段的。而且兩人都是戰將,但公認白崇禧的軍事能力要強一些。
但白崇禧因為從小就是天才,能力超群,受周圍人欽佩和讚揚,所以性格孤傲。不僅為人持才傲物,對人嚴厲刻薄,部下稍有失誤就會被他處罰。
本來桂係是三巨頭,是白崇禧,李宗仁和黃紹竑,同時也是三員戰將。白崇禧的軍事能力更強,李宗仁的政治更強,黃紹竑善於行政和外交。三人合作,把廣西搞得很好。
可沒想到,在幾年前的中原大戰中,黃紹竑由於判斷失誤,沒有及時出兵北上,導致桂係失敗。
李宗仁對黃並沒有怎麼攻擊,畢竟黃隻是判斷失誤而已,並非故意,人孰能無從呢?
但白崇禧對多次大罵黃紹竑,甚至激烈爭吵,最終黃心灰意冷,宣布退出桂係,桂係實力大受損失。
後來,黃紹竑在抗戰中擔任浙江省主xi,把浙江敵後工作搞得非常好,甚至還有自己的浙江英士大學。浙江抗戰也堅持了整整八年之久,屢次重創日軍,顯然黃紹竑是頗有能力的。
不僅如此,白崇禧為人十分口臭,說話有時候很難聽,被人痛恨。比如他把老蔣的愛將湯恩伯叫做大草包,把顧祝同叫做小養媳婦,也就是童養媳——童養媳在家一般低三下四,畏首畏尾,白崇禧這是形容顧祝同對蔣惟命是從,還把劉峙叫做笨豬!
平心而論,這些話也沒啥錯誤,但問題是,這是一個政治家能說的嗎?
從這個層麵上來說,白崇禧其實和李宗仁比起來,差的太遠了。
最終,在老蔣心腹,同時也是第九戰區司令官陳誠的幫助下,老蔣終於同意改甲案為乙案。在這次會戰中,白崇禧奉命協助薛嶽指揮,但他和薛嶽的矛盾已經種下,即使親臨戰區指揮部,也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幾十年後,在《白崇禧回憶錄》中,他不認為第一次長沙會戰國軍獲得了勝利。因為日軍未受多大損失。
如今,國民黨的計劃和原本曆史上相比,基本不變。畢竟,計劃是計劃,軍事實力不足,再好的計劃都是瞎扯。林一凡知道國民政府內部的矛盾,但他級彆不夠,還改變不了他們的計劃,隻能是加強其軍事實力。
而在贛北的修水,三都阻擋日軍,然後和援軍一起,讓日軍腹背受敵,迫使其側翼的戰略無法實施,甚至是協助白崇禧,殲滅贛北方向的日軍,戰略上迫使日軍失敗,陷入更大的困境,都是林一凡能夠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到的事情。
林一凡此時已經領隊來到了修水縣附近,王耀武的駐地,這是在他的推動下,曆史的細微改變。
夜幕籠罩下,兩位年輕的軍官坐在一張簡陋的木桌前,燭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
王耀武看著眼前重巒疊嶂的山丘,眉頭緊鎖,他對林一凡說:“林隊長,您的計劃聽起來很大膽,但日軍的實力我們也不容小覷。據說他們的指揮官非常出色,用兵如神,這次來的雖然不是主力,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林一凡的表情堅毅,他明白這是一個關鍵時刻,需要堅定的決心。他回答道:
“王將軍放心,日軍雖然強大,但此次來的隻是他們的一部分兵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在修水殲滅他們,不僅能削弱日軍的實力,還能提振我方士氣。更重要的是,這將讓岡村寧次再次陷入戰略誤判之中。”
王耀武思索片刻,他從來不是怕冒險的人,否則就不會屢立奇功了。其實,他也看出了林一凡計劃的可行性,隻是需要高超的作戰技巧,這一點他是有的。
甚至,王耀武更進一步,還想到了林一凡和薛嶽要他提前進軍的原因,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隨即點頭道:
“林隊長,你說得對,這或許是我們扭轉戰局的機會。如果能夠成功,無疑將是一次巨大的勝利。”
林一凡微笑著感謝了王耀武的支持。他知道,這次的行動不容易,但背水一戰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他和王耀武一起商討著具體的計劃,計劃著如何在修水縣迎戰日軍,爭取取得最終的勝利。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