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練成了易筋洗髓功,要論天下體力悠長如他者,天底下再尋不到第二人。
隻見他,雙手握拳,雙肩一沉,渾身關節啪啪爆響,背後脊椎如同一條大龍,一起一伏。
先從蟄龍蹲伏練起,隻見他探爪往前一抓,而後側身一踢,身形一變又是一招反身龍形,上攻下踢,接著老龍臥道、躍起龍形、蟄龍反射、龍出水、烏龍翻江,一招一式節節貫穿,猶如一條即將騰飛的大龍,渾身勁力搬運,順著脊柱大龍傳導到全身。
從身形上說,龍形就像是整個身體如一條毛巾左擰完後,右擰,從上到下都要帶著擰勁,而且身形在擰的過程中將上下節反複的對折、伸展,所以能在無形中鍛煉到人的脊柱韌帶和筋膜。
俗話說:“筋長一寸,力漲十分”,身體筋膜強健,力量自然變強。
而且龍本屬陽,但拳屬陰。王一隻覺腹內心火緩緩下降。
而丹書又雲“龍向火中出是也,又為雲。”
正是‘風從虎,雲從龍’。拳中龍形,乃拳法的形式之勁,起手承漿之穴是任脈起始的地方,與虎形之氣輪回相接,二形一前一後,一升一降。
故此拳順,心火下降,拳逆,身必被陰火焚燒,身體漸漸僵硬,而心竅也必不能開。故學了龍形之後,人也能變得精神活潑。
接著他拳形一變,身子向上一揚,好似化為一隻斑斕猛虎,喉嚨中呼嚕嚕發出一陣低吼,猶如餓虎雌伏在地,靜待獵物。
這聲音也不是王一主動發出,而是氣血沸騰,摩擦聲帶,發出的震動聲。
拳法雲:“虎之為物,撲力最強,以爪為雄,所向無敵。爪之所至,必可奏功。”
所以欲練虎形者,要專練虎撲,欲練虎撲,先練虎爪。
而形意拳虎拳歌訣:縱跳以撲,托抱稱雄。勁起臀尾,通督聚精。
隻見王一縱身起撲,如猛虎撲食,撲完左邊又轉身向右,而他背後臀部和尾椎骨,此時也隨著他的動作微微抽動,如同有一根長尾巴長在背後。
等他撲完,接著拳勢一遍,又變成一頭飽食之虎,悠遊山林,巡視領土。
撲、托、抱、攔、截、撐,這六式變化被他一一使出,整個人氣勢變化,如同猛虎,餓虎,病虎,懶虎,上山虎,下山虎。
虎形精義被他施展地淋漓儘致,原本龍形練遍全身的勁力,被他筋骨一縮,反而收束回丹田氣海,接著他感覺喉嚨麻癢難耐,放聲一吼,深山老林之中立時傳出一聲震天虎嘯。
內丹法中說:虎形者,有伏虎離穴之式,而又有撲食之勇,在腹內為腎水。虎向水中升是也,又為風,風從虎。
所以在拳中才會為虎撲,臀尾(名督脈,又名長強)。正是起落不見形,猛虎坐臥出洞中是也。
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而腦筋足也。其拳逆,則濁氣不降,而諸脈亦不貫通也。而醫書也說:督脈為百脈之源,督脈一通,諸脈皆通。
所以學習虎形,要先明白虎形中存在的諸般道理,隻有這樣才能鍛煉到全部身心,貫通種種竅門。
再加上王一本就得了“托天”“陷地”之真意,天下勁力之剛柔早已明了於心,洞若觀火。
這龍虎二形剛柔之屬,亦脫不開托天陷地的本意。隻覺一練便會,一會即精,頃刻間便將這龍虎形演練了一遍。
便覺有清氣下沉,濁氣上升,二者於膻中穴分解左右,竟又漸漸融合之勢。
口中噴出一團白氣,凝而不散內中夾雜幾絲血霧,王一站定收工,隻覺渾身舒泰不少。
麵板打開,隻見自己各項屬性依然被鎖。但是卻多了0.23點儲備點,而評價一欄上麵的紅色警告,已經變為了藍色。
技能欄上麵已“形意十二形殘)”的選項已經赫然在目,而且熟練度刷的極為恐怖
形意十二形殘)432/1000)〔精通〕!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