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出現了一定的混亂,但在許易強大記憶宮殿的梳理下,很快就變得井然有序起來。
雖然看似有了極大的變化,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這些部門職能和原來的六部差彆並不大,隻是更為細致了一些。
朝堂改革完成,緊接著便輪到地方朝廷,省市縣鄉鎮,一級又一級地延續下去。
如果那些世家門閥沒有被滅掉,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很麻煩。
對於絕大多數的朝廷、尤其是古代朝廷,他們在中央的控製力度上很強,但放到地方上麵,那就幾乎是各大世家門閥的天下了。
說他們是地方上的土皇帝,都一點不誇張。
他們隨隨便便做點什麼,就能讓你這個政策無效化、或者‘本土化’——所謂的本土化,就是指為他們世家門閥所用。
這也是世家門閥之所以尾大不掉,曆朝曆代都很難解決他們的原因之一。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
所有的世家門閥,基本都已經被一掃而光,朝廷的政策可以順暢無阻地下放到各省各市。
就是到了縣鄉鎮一級,又遇到了一些麻煩——當地的鄉紳豪富出手乾預了。
然後,早有準備的東廠和護龍山莊出動。
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連世家門閥都被滅了,更何況是這些鄉紳豪富?九部製下放到鄉鎮這一級彆,代表著許易的武朝,順利將自己的權力觸手伸到了鄉鎮級彆,正式遍及天下。
在以往的時候,鄉鎮這一級彆都是最難跨越的,因為中央朝廷的力量沒有那麼大,掌控不了那麼細致,隻能借助於鄉鎮的鄉紳們。
可現如今借助著九部製,讓朝官下鄉,把‘鄉官’這一概念給弄出來,自然也就能掌控了。
“可以開始實施政策了!”
到了這一步,許易終於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改革。
第一步,全民教育。
許易沒有直接搞出來九年義務教育。
有些事情可以憑借著硬實力直接莽過去,但有些事情,就算你有著舉世無敵的實力也是沒有辦法的。
彆的不說,就一個教師問題就解決不了。
你沒有足夠的教師資源啊!現在可不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了。
在這個儒家一家獨大的時代,你讓他們去教教語文、曆史,甚至思想品德都沒什麼問題。
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這特麼都什麼玩意兒啊!即便是存在感不低的數學,在這個時代也沒多少人精通,這可是現代科學的基礎。
如果把現代科學比作一座大廈,數學就是地基。
整個現代科學,就是建立在數學這座地基之上。
連數學老師都湊不齊,後麵的九年義務教育就更不用說了。
“九年義務搞不出來,弄一個‘學前班’出來還是沒問題的。”
所謂的‘學前班’,其實就是讓他們認字。
《千字文》、《三字經》,隻要他們能認得這些基本的字就可以了。
為了降低難度,許易還專門把簡體字和中華字典給搞了出來——那些動輒十幾個筆畫、幾十個筆畫的繁體字,正常人誰記得住?
現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十年間完成全民教育,讓十幾億人識字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簡體字絕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某些專家教授還叫著要恢複繁體字,這幫人有一個算一個,不是傻就是壞!
繁體字是拉高讀書門檻的,簡體字則是降低讀書門檻。
孰優孰劣,根本不用比就知道了。
一道道命令從皇宮發出。
“一,在全國建立公立學前班,數量不低於十萬座!”
“二,有償征召全國讀書人充當教師,數量不低於三十萬!”
“三,令全國六至十八歲的公民,無論男女,必須入學!一年後,識字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七十!”
······以上的每一條,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無比困難的事情,但對於許易來說,又不是那麼困難。
首先第一個,在查抄了那麼多世家門閥、鄉紳豪富的家產後,許易、或者說武朝的富裕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地步。
無論是十萬個學前班、還是免費供養上千萬人讀書,這對他來說都不是個事兒。
唯一有點兒麻煩的,可能是三十萬讀書人。
找倒是能找出來。
據某不確定野史記載,明朝中期的官員數量高達十萬,以此推算,明朝讀書人的數量至少也有百萬之數。
從百萬讀書人之中,抽出三十萬人來還是沒問題的。
問題在於,這些讀書人自視清高、以科舉為第一目標,想要讓他們自願去做老師,恐怕難度有點大。
即便這個老師是有償的,也很難吸引到那麼多人。
不過問題也不算太大。
拿把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就可以了!全國讀書人:······當然,單純地拿刀架脖子,倒是能逼得他們去當教師,可能不能讓他們用心教就是另一回事了。
為了激發他們的動力,許易又祭出了一個大殺招——公務員!
咳咳。
俗話說,宇宙的儘頭就是考編。
公務員雖然不是官員,但卻是實打實吃公家飯的!如果以後推出小學、中學、大學等院校,他們能當成校長、主任什麼的,行政級彆可同樣不低!甚至有著對調成為教育部官員的可能!
一句話,公務員雖然不是官員,但卻是官員的預備役,對於讀書人來說,這絕對是難以忍受的誘惑。
他們辛辛苦苦地讀書,不就是為了當官嗎?
如今眼前就有直接成為官員預備役的機會,他們怎麼能夠錯過呢?更重要的是,為了讓這些讀書人能夠安死)心地去當教師,許易還來了一個狠的——五年之內,全國不再進行科考!他對於現如今臃腫的官員體係本就很是不滿——在他殺了一半後,全國仍有超過七萬的官員。
與之相對比,漢朝總官員人數七千,唐朝總官員一萬八,宋代總官員三萬四——就這,已經被稱之為‘極冗’。
明朝被許易殺了一遍後,還有七萬多的官員,可想而知這些官員的數量有多臃腫。
要不是想著之後還會繼續攻城略地、開疆擴土,需要用到這些官員,他們早就被裁撤了!
不過那都是將來的事情了,短時間內,這些官員對許易來說都是臃腫且多餘的,他自然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還去擴大官員數量。
沒有了科舉這一條上升通道,公務員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讀書人們的唯一選擇。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