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是出身高門士族,家傳經典,世代為高官顯貴,成為朝廷口中的那些頂級【閥閱家族】的一份子,從小就能接受教育,到現在這歲數,估計早就大放異彩了吧?
民間英才何其之多,千裡馬何其之多啊……
可惜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個該死的世道留給世間英才的上升渠道實在是太狹窄了。
劉備越是朗讀,越是解釋,越是正確,盧植心中的惜才之念頭就越加強烈,越是覺得如果不能對劉備施以英才教育,就對不起他的這份絕佳天賦。
但是劉備的出身……
雖然是名義上的漢室宗親,但是在這個漢室宗親爛大街的時代,這個名義實在沒什麼卵用。
靠自己本事打拚出來的土豪產業實在是很普通,入不了上層社會的眼。
東漢的老師和弟子之間,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不單單是弟子選擇老師,老師同樣也要選擇弟子。
不選就收的叫門生,不是弟子,可以多多益善。
弟子不行。
弟子是衣缽傳人,待老師如父兄,老師死了要為老師披麻戴孝,也能接手老師的學術資源和政治資源,如果自家子弟不優秀,守不住家業,弟子就是另一種選擇。
所以老師也期待著弟子能夠大放光彩,或者本身就有著深厚的背景,將來扶搖直上,老師本人和老師家族也能得到很多的好處,才不枉費老師消耗精力傳承衣缽。
盧植本身出身不高,盧氏家族在涿郡和幽州這種邊地算得上是個不錯的家族,但是放眼大漢,暫時還排不上名號。
盧氏家族本身也是古文學派學術下移過程中的受益者,祖上並沒有什麼光輝奪目的名人,盧植本人通過艱苦求學和一定的機緣才能走到今日,一身名望來之不易。
所以盧植本人也非常在意維護自己的羽毛,堅持自己的操守,力求在為人操守上不給人攻擊的點,約束家人,不使家族名望有一點點黑點。
除此之外,他也很想為家族抬升階層,開辟更加久遠的道路,讓自己的家族也爭取成為閥閱家族的一員,登上大漢社會的頂層。
可惜的是,當今的閥閱家族基本上都是五經十四家法體製下的今文經典傳承家族,他們在地方上有深厚的底蘊,在中央朝廷高層也有底蘊,重要的職位幾乎被他們壟斷,留給外來者的十分有限。
盧植當然看他們不爽,但是盧植也很期待著能夠有一些特彆的機緣躋身他們的群體之中,師承關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弟子出身不錯的話,老師都不需要花費什麼太大的精力,就能獲得遠超投入的回報,而如果弟子出身寒微,甚至需要老師投入資源幫襯,那就需要多加考量了。
事實上,優質弟子資源對於盧植這種海內大儒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怎麼需要付出就能得到高額回報的好事,一般也都出現在今文經典傳承家族的內部。
他們古文經學派的經師如果那麼簡單就能得到優質弟子資源,早就上天了,還至於被今文學派摁在民間難登大雅之堂嗎?
一步慢,步步慢,才會如此受製於人,令他們十分惱恨,古文經師們往日聚會的時候,每每談及此事,無不歎息痛恨。
但是又能如何呢?
盧植歎息不已,再看向劉備的時候,便更加感到惋惜了。
話雖如此,但是盧植在當時並沒有打算就此收下劉備做弟子,因為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場不大不小的賭博。
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學術、政治資源培養劉備,劉備以後飛黃騰達了還好,若是不能,這投資就算是打水漂了。
盧植當時已經不算年輕了,且政務繁忙,時不時還要給雒陽朝廷當救火隊員四處征戰,危機重重,沒有太多的精力能夠認真培養一個又一個的弟子。
他必須慎之又慎,否則一旦培養失敗,而他又撒手西去,盧氏家族還有能人嗎?
盧氏家族會不會從此斷絕傳承,再次淪為普通家族、在這個冰冷嚴酷的世界中苟且求生呢?
他不隻是他自己,他還是一個家族的領袖,他必須要為家族考慮,而不能僅僅隻遵循自己的本心。
古文經學家族家底子薄,沒有今文經學家族那麼厚實的家底子,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劉備的試錯成本很高,盧植的試錯成本一樣很高。
所以儘管盧植對劉備的天賦很是驚歎,卻也沒有什麼特彆的表態,他隻是告訴劉備以後每三天都可以來他府裡一次,他會抽一點空閒時間來給劉備稍微講解一些經文內容。
劉備當時已經是喜出望外了。
臨近絕望的時候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任誰都會感到十分驚喜。
儘管盧植從未鬆口說要收他做弟子。
————————
ps更新會越來越多的,現在不急於一時。
pps還是多求一點票票裝點門麵~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