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學派那邊也不傻,他們認為就算得到了聯合調查權,掌握武裝力量的司隸校尉也是主導者,而司隸校尉郭鴻是古文學派的一員,讓他拿到調查權,一定會對今文學派帶來巨大的隱患。
所以今文學派單方麵停止了合作,並且更進一步的上表彈劾司隸校尉郭鴻,試圖再次把這個關鍵職位從古文學派手裡奪回來,順勢中斷了對東園的聯合攻擊。
如此一來,鄭玄和楊賜之間達成的君子協定也就吹彈可破了。
圍繞著司隸校尉這個雒陽城內的核心職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郭鴻背靠古文學派,再以潁川郭氏這個傳家百年的律法家族的底蘊進行對抗,終究沒有落入下風。
今文學派的彈劾條款被逐條駁斥,此事遂不了了之。
當然,郭鴻更加憎惡楊賜領銜的今文學派了。
整個光和七年的正月,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中逐漸過去的。
劉備恢複了工作,但是除了為劉宏出謀劃策之外,他對雒陽的政局並不在意,因為光和七年年初的主旋律,絕對不是朝堂上的政治鬥爭。
張角三兄弟的死給整個大漢局勢所帶來的影響從長期來看當然是緩和,因為沒有他們,全國範圍內的太平道起事部隊就無法全麵協同作戰,甚至於該如何作戰都是個問題。
但是他們的死從短期來看,顯然不是如此。
三人的死在最開始給太平道信眾們帶來的是驚恐和迷茫。
太平道的基底歸根結底是由張角的個人魅力與太平道教義組成的,張角傳播教義,張角身體力行,張角告訴他們要做善事而不能做壞事,通過一係列的行動來擴大影響力。
對於太平道各級組織的領導者來說,他們的地位更高,知道的信息更多,可能個人都有個人的利益訴求,也更清楚的了解太平道的本質。
但是對於數量最廣大的基層信眾來說,張角是他們心裡的神。
因為張角的號召,他們才會相信蒼天已死,相信黃天當立,然後義無反顧的選擇造反。
張角的價值遠大於任何一個人,張梁和張寶加在一起也不及張角的十分之一。
所以張角死掉的消息迅速蓋過了其他全部的消息,迅速在巨鹿郡傳播來來,成為當地的頭版頭條,引起了大範圍的連鎖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道要造反的消息目前隻在各個重要領導者之間傳播,並未透露給廣大基層信眾,基層信眾隻會在起事前夕被動員一下,事發之前他們是不知道的。
所以廣大信眾並未了解到太平道準備造反的事情,他們隻是單純的被張角的死震驚到了。
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
大賢良師死了?
他們心中那個全知全能無所不能的大賢良師死了?
大量巨鹿縣本地信眾瘋了似的湧向張氏家族的莊園,去詢問實情,想要去了解真實情況,並且戳穿這個愚蠢的謊言。
可殘酷的事實擺在了他們的麵前。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