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想要拉起一支行政團隊,曹氏的家族特性決定了他們辦不到,他們家族的政治根基比較薄弱,甚至比不上起步沒多久的劉備。
正好武威郡府之前被劉備清洗過一波,殺了幾個人,懲戒了幾個當地家族,現在郡守府裡正好缺人,所以劉備就決定從州府裡挑幾個辦事麻利的人庶務部成員給曹操當作行政方麵的助手,讓曹操不至於無人可用。
接下來的事情就要靠曹操自己了,他來這裡是來為劉備分擔困難的,不是來給劉備增加負擔的。
劉備離開武威郡之後,曹操就開始果斷的行動起來了,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武威郡的政務,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了解一遍,然後立刻開始上手辦事。
他曾擔任過雒陽北部尉、頓丘令之類的職務,有一定的治理地方辦理事務的經驗,絕不是一個政治素人。
所以劉備對曹操的信心也並非毫無緣由。
劉備率領著涼州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從中平三年開始,涼州的局勢已經開始朝著徹底好轉的方向大踏步的前進了。
作為一切的根基,劉備最為在意的集體農莊政策也在他的強力推動下不斷發展。
最開始的教官策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名為“教官”的存在的震懾下,不管是掌握了一身寄能的進獄係人才還是分不清族彆的雜胡,都老老實實地在集體農莊裡跟著劉備派去的人學習農耕技術。
不聽話的刺頭會被公開處刑,絕不姑息,以儆效尤。
之後,劉備從幽州老家調來的農業人才將經過改良的代田法傳授給這些進獄係人才們,將最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他們,還要時不時召開各種農業講座,逼著這些“人才”們聽講。
在最初極具摩擦力的磨合過程過去之後,渾身帶刺的進獄係人才們漸漸地朝著正兒八經的農夫前進了。
隻要不是變態,但凡是個正常人,還是願意追求正常生活的,能夠安安穩穩獲取糧食以飽腹,總比刀口舔血用命換食物要好。
而且對集體農莊,劉備規定的各項稅收也不高,一係列的苛捐雜稅都被廢除了,隻剩下一些合理的糧食稅收,基本上貫徹一個“做的多收獲的多”的多勞多得的概念。
且在集體農莊的組織下,個人就算被征調出去做工辦事,也不用擔心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土地會荒廢,會跟不上農耕的進度,農莊自然會組織剩餘的勞動力兼顧耕種,不讓出去辦事的人吃虧。
大家集中集體的力量低於小農狀態下的風險,大大提升了生存率,久而久之,最開始不習慣的人們也漸漸察覺到了集體農莊生產模式下的好處。
從漢陽郡最早建立的集體農莊開始,其餘各郡的集體農莊隨著時間推移也漸漸穩定下來,於是劉備也能放心的把帶有軍事強製味道的教官撤離農莊,回歸軍隊。
同時,也把原先屬於集體農莊的屬性還給農莊。
涼州這種邊地本來就比較適合這種大範圍群體式的生產模式,屯田也好,集體農莊也好,本質上都是為了集中力量抵禦風險,增加收獲量和生存率,屬於生存的智慧。
隻不過在分配模式上,集體農莊的模式是遠遠優於剝削力度極強的屯田模式的。
屯田模式雖然規模大,有集體生產的味道,但是剝削力度極高,幾乎達到農民收入的一半,為了求生存還行,不能長久維持,與之相比,集體農莊就有很強的可持續性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州府內部負責運營集體農莊方麵的主管官員——民政從事書佐荀彧給劉備提交了一份報告,主要就是在說集體農莊政策推行以來的一些獲益和隱患。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