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大道上,一排排軍隊列隊而行。
即便是穿戴著厚重的盔甲,步伐亦是沒有絲毫的淩亂。
天氣已經變得有些冷,現在是十一月的冬季,寒風顯得幾分冷冽。
四周的草木不再複有綠意,顯出幾分荒涼。
延綿的軍隊從上方看向,如同一條蜿蜒的長龍。
這正是朱元璋朱英爺孫倆南巡的大軍。
“難得看見大孫有如此勤奮的一天。”
朱元璋的嘴角帶著笑意,外邊的寒風跟龍輦裡毫無關係,裡麵有著足夠取暖的炭盆,旁邊亦是有著熱茶。
龍輦的速度並不快,裡麵也沒有很強的顛簸感。
“再過八個月就要到安南了,現在安南的局勢雖說從整體上看還是不錯,但各地區卻不是很樂觀。”
“我原本想著讓高熾去進行教化,現在從現在回饋的情報來看,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了。”
“趁著這次南巡,要把安南的局勢做出一個處理,隻有徹底的把安南納入到大明統治中來,才能以安南為跳板,逐漸的掌控整個南洋。”
“如果連安南都掌控不了的話,其他地方就更麻煩了,我並不想走出那最後的一步。”
朱英翻看著安南的一些詳細情報,對老爺子說道。
朱元璋微微頷首:“欽天監說的那些事情,有時候聽聽就可以了,哪有這麼玄乎。”
“看來大孫是把劉日新說的那些話,全部都當真了,其實就咱看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的到來,也不是你我能夠把控得了。”
朱英停下翻閱,目光微微閃動。
老爺子方才說劉日新,其實是他暗地裡交代劉日新特地說出來的。
那就是關乎到小冰河時期的預測。
因為朱英現在需要老爺子來支持他全力開擴南洋的計劃。
教化安南,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裡麵涉及到了太多的土司民族。
就安南現在統計的土司民族,共計有四十多個,裡麵各有自己傳承的習俗和文化。
教化,就是讓他們擺脫自己的文化,陋習,來學習大明先行的文化知識。
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尤其是老人,如果是讓他拋棄自己所有的認知,那跟殺了他有什麼區彆。
即便是死,他們也要保持自己民族土司文化的傳承。
或許這叫固執,但老人們往往就是這樣的堅持。
如此的情況,不僅是在漢文化裡,其他的民族也差不多。
想要改變,需要時間。
教化從來不是針對老的一代,而是新生的一代。
但顯然不可能說讓安南所有的新生兒都來學習漢文化,這不現實。
真要有這能力,還不如直接就普及大明的教育了。
顯然即便是現在,大明的教育哪怕朱英在不斷的開擴,實際上大部分都還處於文盲階段。
義務教育隻是讓更多人識字,深化的教育並非是如今的大明可以改變的。
大明都這樣,更何況是安南。
當然,朱英也不是非要達到這一點,隻是想讓安南更多的民族都不斷的歸納到大明中來,至少不會形成反抗,老老實實去種地,給大明提供足夠的糧食儲備,以至於應對未來的危機。
“劉日新的話,信不信都沒多大的關係,如果統治整個南洋,那麼大明的糧食將會多得吃不完。”
“單單就這一點,就足以是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了,所以孫兒覺得可以實施下去。”
“且真有劉日新說的巨大危機,後世子嗣們即便是平庸了些,也能依靠南洋的糧食供給,渡過那漫長的黑暗。”
朱英的語氣帶著幾分堅持和認真。
朱元璋輕輕點頭。
其實在這塊他並沒有太多乾預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孫才是大明的未來,不管是去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多大的關係。
完全的統治南洋顯然是個很浩大的工程,這不是說武力占據有多麼困難,按照如今大明的兵力,抽出五十萬軍來攻占南洋,不算多大問題。
隻是這般拿下南洋後,整個南洋就徹底是個爛攤子了。
可能未來幾十年,南洋都會處於起義動亂之中,到處都是生靈塗炭,哪裡可能都去種植糧食。
這樣的南洋對於大明來說不僅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是更大的負擔。
這會長期大量消耗大明的國庫,兵力。
大孫說的南洋,幾乎是相當於現在大半個大明。
將如今大明的疆域再次擴大三分之一,這樣的事情即便是再渴望功勳的將軍都不敢想象。
偏偏大孫卻在向著這個目標去發展。
“咱便看看安南那邊的情況,如果太麻煩,不如就按咱先前的法子來,雖說是死些人,但也不算什麼大問題。”
朱元璋說話的時候,眼神中帶著幾許冷漠。
朱英苦笑。
他當然知道老爺子說的法子,這也是他準備的最後一步。
如果這次去安南沒有太大的成效,也隻能是按照老爺子的法子來做了。
主要擔心的一點是,安南和北方不同,畢竟不是在中原地區的沉澱,底層百姓的支持力度,不見得有這般來。
況且,蒙元時期的過渡,對於百姓的奴役,造成對曾經中原漢人王朝的期待,才是朱元璋沒有遭受到多大阻力的關鍵。
對比起來,在安南人的眼裡,大明就屬於外來戶。
如果刺激得太狠,很容易觸底反彈,引發更大的動亂。
隻不過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哪管他會有多大的風浪起來。
哪怕是整個安南再次造反那又怎樣,大不了重新平定一次罷了。
不聽話,那就一直殺,殺到隻剩下聽話的人為止。
講真的,這樣霸氣的話語,即便是朱英自己也算是心狠,要達到老爺子這樣的高度,還是非常的困難。
暴力或許不能解決問題,那卻可以解決有這個問題的人。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真的是發揮到了極致。
“好,如果不行就按照爺爺的法子來。”
朱英點頭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