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隻有這樣,軍隊才能更加聽從命令,可以更好的掌控在皇權手中。
“臣等謹遵太孫令旨。”
這一番話說完,六部尚書皆是起身作揖。
他們更加感受到太孫殿下要對軍隊進行整改的決心。
而聰明人其實都能明白,按照這樣的改革下去,往後大明軍隊的紀律性,戰鬥力,都將會節節攀升。
其實朱英的改革,並不算神來之筆。
許多聰明人,早就已經有這樣的舉措,甚至於曆朝曆代的名將裡,隻招收良家子的行為很是普遍正常。
但是隻有朱英,作為未來之皇帝,把這一條真正的寫進到軍法之中。
也隻有朱英,是要把全國的士兵都變成這樣。
當然,其實曆朝曆代也有皇帝有著同樣的想法,隻是他們隻有想想的份,而不能像是朱英這樣製定下來。
畢竟在大明先前的朝代,話語權基本上都掌控在世家的手裡,皇帝穩不穩,靠的不是百姓跟軍隊,而是世家的支持。
能夠達成這一點,也隻有大明了。
或者說隻有現在的大明。
如果不是朱元璋的時代,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優渥條件,哪怕是朱棣都能難完成這樣的改革。
要是到了明中葉,朝野官員開始腐朽,就更加不用提了。
可以說上千年來的皇權社會,隻有在朱元璋目前的這個時間點,甚至要考慮到朱英對於大明經濟的幫助,才能達成。
任何其他皇權時代,這樣的事情都隻能是空談。
朱元璋看向大孫的眼裡帶著濃濃的欣慰。
他感覺到,自從這次南巡之後,大孫有了很大的轉變。
在先前的大孫,會把很多心思放在商業之上,且對於政務處理也比較備懶。
每日就是想著忙裡偷閒,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不可否認出了很多計策讓大明的經濟變得繁榮起來,也很好的解決了權力上的分割。
但有一條,朱元璋雖然從未說過,但心裡有些可惜。
那就是大孫並沒有給他那種皇帝的感覺。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
並不是誰都能有皇帝樣,有些人戴上皇冠,會給人一種沐猴而冠的感覺。
或許是氣質,或許是其他方麵。
但今日的大孫,在吩咐群臣的時候,是真正的讓朱元璋感受到了皇帝威嚴,智慧。
這才應該是往後大明的皇帝。
他老了。
他最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繼承者的優秀,能夠在各方麵都可以超越自己,要能夠把控好國家大勢。
朱英這邊自然不僅僅是兵部方麵。
其中尤其是工部,關乎到蒸汽機的問題。
“工部議會過後發個公告,由給事中傳告我大明各府城,縣城,乃至於鄉村之中。”
“如今朝廷正值大建設之際,號召天下匠人彙集於京師之中,但凡有手藝傍身,通過當地官府驗證者,進京乃至於返京之路費,皆由朝廷負擔。”
這一次,朱英要聚集大明之全力,將蒸汽機這個東西開發出來,真正的應用到實際中來。
哪怕是這樣的告示,會導致出現一些渾水摸魚之輩也無所謂了。
隻要能開發出蒸汽鐵甲船,那麼大明未來將會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工部這邊的匠學堂已經是有兩年了,也為大明提供了不少匠人。
但實際上朱英缺少的,是研究員,是科學技術人才,甚至是科學家。
這些還有些遙遠,目前大明的底層知識構架,還停留在四書五經方麵,這並非是幾年就能解決的問題。
現在西方的文藝複興已經開始,如果能夠儘早搞出蒸汽鐵甲船,那麼便意味著東西方的遙遠距離將會被大大的縮短。
中原數千年來,在各方麵的文化意識形態,包括是各種技術確實是領先世界。
但朱英也不會盲目自大,或者去壓製西方發展。
不可否認,西方在文藝複興後的幾百年飛速發展,尤其是物理化學製造等各方麵,得益於自由思想,加上世界市場的出現,短短幾百年就出現了科技大爆炸。
大明是皇權的社會,朱英當然不可能說傻到來革自己的命。
可是穩固的皇權也有著缺點,尤其是在文化上的意識形態,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要突然進行改變,不是朱英一人短短幾十年能夠做到的。
或許在朱英的這一生中,能夠不斷開發出新的技術,但同時也很有可能幾代之後,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在皇權的影響下,不僅停滯甚至極大可能要後退。
所以朱英需要找到一個類比,來形成軍備競賽,刺激到科學的變化。
朱英相信隻要意識形態轉變過來,中原的研究精神能夠真正得到認可,創造出價值,那麼絕對不會比西方差。
所以在領導大明進行改革發展,加強工業基礎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同步去學習西方的技術創新。
東西融合之下,朱英很期待這會爆發出怎樣的火花。
在交代完工部後。
對於刑部,戶部,吏部,禮部。
朱英也都安排了一些任務和方向。
比如刑部加強對律法上的完善,戶部對於國庫錢財的撥款比例,加大軍隊投入,工業投入。
禮部對於目前大明目前娛樂體係的管轄。
禮部跟後世的文化部門是差不多的概念,並不要隻是局限在禮儀,外交這些方麵。
包括大明精神文化的正確建設,不良風氣的把控,忠君愛國正能量的引導,也是其中的重點。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