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大人方才正在小憩,聽著是靳大人來了,已經在書房等候了,還請靳大人趕緊隨我過去,莫讓關大人久等了。”
靳世規趕忙跟上。
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可不小。
幾乎本身就是個園林的感覺。
不僅是作為辦公用,平時左右布使也都是在衙內住著。
這也是大明對於官員的規定,但凡有提供衙內住宿,非出差,述職等其他原因,官員都必須住在衙內裡,以便處理政務和傳喚。
大部分衙門辦公地方都是廳堂為主,但是像布政使司,廳堂基本上就是擺設,官員都是到上司的書房聆聽教誨。
靳世規來得多,也算比較熟悉。
繞過幾條幽靜的小路,便就到了關祥海書房門前。
這裡頭可有不少講究,因為衙內住著兩位大人,若是走錯了路,那可就是到了另一邊布政使的住所了。
進了門,靳世規把門帶上後,這才躬身作揖:“關大人。”
關祥海已經年僅六十,能夠坐到這個位置上,自然也算半個開國功臣。
這也是得益於胡惟庸案,大量官員牽連下台,關祥海才有了上位的機會。
“消息挺靈通的,你若不過來,我也要喚你過來了,彆整那些虛的,坐吧。”這大中午的,屬於歇息時間,關祥海自然已經知道靳世規來的目的。
這樣說話,也給人一種萬事儘在掌控中的感覺。
“大人,我已經安排人員連夜趕往新安縣,先把事情都停了,免得是生出意外,畢竟這可是太孫。”靳世規首先彙報道。
關祥海放下手中的書卷點頭道:“這事辦得對,太孫十年在外,對於一些蠅營狗苟之事深諳其道,你那點上不得台麵的事情若是被太孫撞見,大概是要被挖出來的。”
“莫以為下邊有人頂著,火就不會燒到你身上來,這可不是監察司那些人,會管什麼分寸,太孫辦事向來是一查到底乾淨利落。”
“我已經是收到了消息,和你想的沒錯,太孫的行程約莫就是奔著香港島去的。”
“最近皇家商會的大管事張伯,正在聯係各方家族籌辦大明遠洋貿易商會之事,從海路上看,香港島無疑會得到太孫重視。”
“按理說這香港島目前的發展,應當早就可以建立縣衙,也就因為你那些破事,所以我這邊也睜隻眼閉隻眼的拖著,現在太孫來了,是拖不下去,我已經安排人員在準備了,也已經上奏到吏部。”
“不要想著風聲過去,這過不去了,通知你的人全部收手,香港牙行的事情,也需要人來盯著。”
靳世規聽完,暗罵一聲老狐狸。
這上繳的錢財,至少是過半進了老家夥的口袋裡,現在話裡話外全部推脫乾淨,完全歸到了自己頭上。
真要是出了事,也就是個失察之罪,連官位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而自己頭上的烏紗帽,就不知道能不能保住了。
雖說是這樣,但靳世規卻沒有半點法子。
這老狐狸謹慎得很。
即便是在大明先前徹查貪汙的時候,也沒下水過,關鍵就是沒人有他貪汙的證據。
這些奉上的錢財,可不是老狐狸收著。
而是按照老狐狸某個親屬侄子的指示,去不同的商會購買古董,字畫。
這些個古董,字畫,當然都是假的,大家心裡門清,卻也當作真的來買。
所謂的商會不過是掩人耳目,錢財會幾次流轉慢慢洗白。
最後這錢還不會到老狐狸這頭,連直係親戚都不拿,而是到某個宗族成員那邊。
靳世規甚至能猜到,在自己過來前,老狐狸肯定已經傳話,把線路都給斷掉,即便是徹查都查不到他的頭上。
在這書房裡,甚至都沒幾個值錢的擺件,還能看到關祥海的內襯都有數個補丁。
好一個清正廉明,難怪能這麼多年屹立不倒,還曾經得過陛下的賞賜。
就現在來說,哪怕把關祥海給抄家了,所有東西加起來都不見得能值一千貫寶鈔。
靳世規有時候想不通。
也不享樂,那還貪什麼錢財。
飯菜時常都是昨日剩下的,衣裳也以麻衣為主,不見綾羅綢緞,這生活哪有樂趣可言。
沒待多久,靳世規就出來了。
老狐狸沒有明說,但靳世規已經清楚,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異以要嚴重多了。
盼著太孫沒撞見的可能性不大,目前要緊的是怎麼安排後路,斷尾求生。
......
“大兄,這裡好熱鬨啊,竟然給我一種人在京師的感覺。”
朱允熥看著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由是感歎著說道。
他們現在於廣州府城之中,來來往往的人群裡,有著大量的外國麵孔,真就如同京師一般。
其繁榮程度,已經是堪比外城外的京師了。
南洋的貿易航行,最近的就屬廣東了,對於外來的海商來說,無疑是第一站所在。
自從解除海禁之後,廣州府的變化可謂是一日一個樣子,大量的海外商人不斷湧入,流動人口甚至達到本地人口將近五分之一。
去往京師的船隻,都要先行在這裡停靠補充,各港口碼頭基本都是徹夜不歇。
人口的大量湧入自然就衍生出了很多工作機會。
而賺洋夷的錢,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快捷且舒心的。
大明的強盛讓四方洋夷來後都會多少帶著敬畏之心,基本上絕大多數的洋夷在這裡采買或者消費的時候,都不會講價,標多少就給多少,很是老實。
朱英走在路上都能看到。
像是其他地方幾文錢的燒餅,在這裡都是十文的價錢。
方才隨便找個酒樓吃飯,就用了差不多三十貫寶鈔。
這是因為還帶著二十來個護衛。
朱英看到跟自己差不多菜式的一桌洋夷,結賬用了七貫鈔,自己那一桌才五貫。
這是瘋狂逮著外地洋夷薅啊,完全的區彆待遇,也不怕薅禿嚕皮了。
雖說這樣的感覺很爽,但朱英知道並不長久,很容易會敗壞大明的名聲。
很明顯洋夷們都知道自己被坑了,隻是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
朱英暗暗搖頭。
相對公平的交易環境才是持久之道,本身來說大明的商品就有極大優勢,地產豐富,自給自足的大明,有著極高的貿易順差,完全不必如此去做。
多是些小民貪利罷了。
在當今這個世道,對於大明的印象,完全就是這些海外商人來進行傳播。
明麵上這些海外商人沒有辦法,背後肯定會說一些不好的話。
什麼大明強勢,欺壓小國之民等等。
若是不管不顧,負麵影響將會不斷加大,尤其是區彆對待很不利於大明吸收海外人才。
‘看來是時候成立市場監督管理司了,宰洋夷宰習慣了,怕是自己人都不放過。’
‘這些攤販現在都對國人沒好臉色,反而是見到洋夷笑眯眯極為熱情。’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