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這邊的消息,很快就通過商會的傳播到了朱英這裡。
自然朱元璋也了解了。
乾清宮裡,
朱元璋有些納悶的說道:“這西方的百姓,怎就如此的聽話,帖木兒那家夥都已經做到這份上了,也沒什麼反抗的嗎?”
帖木兒帝國的情況,讓朱元璋感到有些很不理解。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整個帖木兒帝國,已然是說可以完全爛到根子裡去了,幾乎沒有維係長久的可能。
可就是這般,整個帖木兒帝國還在不斷的擴大,軍事實力更是在不斷的增強。
單就現在已經探明的情況下,整個帖木兒帝國的軍隊總數,已然是臨近兩百萬之數,這可是跟沒去大明的軍隊數目相差無幾了。
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的朱元璋,自然就對這個帖木兒開始極為重視起來。
這裡頭的關鍵,也是在於朱英這邊的商會情報。
朱英回道:“他們這走的以戰養戰的路子,內政可謂是完全的一團糟了,所有的錢財,糧食,幾乎都是從戰爭中獲取,包括農田,那也是奴隸去做。”
“奴隸種出來的糧食,九成都要上繳,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說維持目前帖木兒帝國虛假的繁榮。”
“這樣的繁榮看似極為強盛,但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稍微有一些動蕩的出現,或是軍隊敗北,那就會引發大麵積的爆發。”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這些道理,便也是笑著說道:“大孫的水泥道理配方,這是給他們添薪加火呀。”
“看著意思,大孫對於帖木兒那邊的地盤,也有些想法?”
遷都長安之後,毫無疑問京師對於草原,西域,極有了很強的掌控力。
而西域的邊境,便就是接壤帖木兒帝國。
目前的西域,名義上是屬於大明,但實際上歸屬於本地管轄,大明這邊可以乾預,但沒有辦法直接進行統治。
自西域起家的朱英,自然對於西域的情況極為熟悉,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
如果北元那邊剿滅順利的話,那就意味著大明將會得到至少十幾萬的騎兵隊伍。
而這批騎兵隊伍,就是大明在草原上擴張的根本。
以草原之兵統治草原,並且進行大幅度的擴張,加上大明這邊提供後勤保障,瓦剌,東察合台汗國,完全跟大明耗不起來。
再過去,就是帖木兒了。
朱元璋哪裡不清楚大孫的謀劃,這完全是給未來的大明,鋪設一個先行的道路。
水泥道路對於現在的騎兵來說,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點,是可以快速的集結全國的兵力。
而弊端的那一點,就是敵人也可以通過這水泥道路,快速形成反擊。
帖木兒和大明最為不同的一點就是在於,大明這邊堅城很多,各路關口上都有城池的防禦。
即便是道路修建得再好,那你也得是攻破城池才行。
反觀帖木兒那邊,在城池這塊就相對來說比較少了,完全沒有大明這邊如此的誇張。
自西域往外,山脈就比較少了。
大量的平原地區,讓戰馬可以肆意的奔騰。
這也是為什麼蒙古騎兵可以在整個西方地區縱橫無敵的關鍵。
想要征伐西部地區,騎兵是絕不可少的。
朱英設立的草原軍事基地,就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存在了。
不然怎麼會讓朱棣和藍玉,這目前大明最為有名氣,實力的兩人,去到草原上操練騎兵,征伐部落。
要知道,現在的草原軍事基地,聽上去好像很是簡單,但實際上是一個極大的銷金窟。
這還僅僅是目前,往後若是能夠拿下整個北元,對於大明的負擔可謂是極其巨大。
單就口糧而言,那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還是因為大明現在的經濟繁榮正處於高速的發展期,加上高產作物的不斷種植,才可以說承擔起來。
否則這樣的法子,中原曆朝曆代的君王,怎麼可能會想不到。
隻是因為完全沒有負擔的可能罷了。
在沒有高產作物的前提下搞這樣的事情,那就等著王朝的滅亡吧。
沒有足夠的糧食補給,那些草原上的蠻子們,誰會聽你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
可以說大明目前發展的一切,都基於在高產作物的前提下。
而於整個北方,已然是開始大麵積的種植玉米。
這可是極為優良的上等飼料,可以培育出大量的優質戰馬。
為草原上的行動,提供巨大的保障。
這也是三大高產作物的情況下,大明內陸地區基本上隻看到番薯和馬鈴薯,玉米幾乎沒怎麼出現在百姓的視野裡。
差不多全部都用來運輸到北方去了。
目前所等待的。
便就是徹底掌控北元。
隻待是北元覆滅,那麼遼東黑土地,就可以儘情的開發了。
當有了足夠的糧食,哪有什麼百姓起義,完全可以大展手腳,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
那時候,怎麼就不能對帖木兒帝國有所想法?
朱英笑著回道:“帖木兒最大的隱患,就是在於繼承人這塊。”
“一旦帖木兒死去,而繼承人沒有他那般強勢優秀的話,那麼便就是如同曾經的四大汗國般,你爭我奪,四分五裂。”
“當蒙古鐵騎不再是聽鬆一人命令的時候,加上麾下統治地區的暴動,所有帖木兒所征服地區,必然會形成一次極為強大的風波。”
“到了那個時候,就看咱們大明能不能接過去了。”
“當然,若是連北元都無法徹底征服的話,那邊也沒有什麼辦法可言,即便是肥肉,那也隻能是乾看著。”
“頂多就是商會這邊,倒是可以趁亂獲取一些微不足道的好處罷了。”
朱元璋輕輕點頭,同時心中也有些感歎。
對於現階段的中原王朝而言,還在考慮怎麼去解決草原威脅時,大孫這裡就已經把主意打到了草原之外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