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似乎都在這大喊之中動彈。
朱元璋張開雙臂,享受著鋪天蓋地的歡呼。
到這一刻,他覺得大閱兵真是好東西,大明立國二十五年了,哪裡有過這等的盛況。
最主要的是,這盛況,就在他的眼前浮現。
現在,所有人的耳邊,出了歡呼陛下萬歲的聲音,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了。
無論是誰,都不能阻擋來自百姓的熱情。
足足半炷香的時間,歡呼聲才慢慢的停歇下來。
這麼久的時間,不知道多少百姓,喉嚨都已經啞了,實在是沒力氣了。
待一切安靜後,朱元璋這才對身邊的劉和輕輕點頭。
劉和頓時了然,大聲道:“陛下有旨,擊鼓!奏樂!”
“陛下有旨,擊鼓!奏樂!”
“陛下有旨,擊鼓!奏樂!”
宦官接力大喊,傳遞陛下的諭旨,在這個沒有擴音器的古代,也就隻能如此了。
隨著鼓聲的響起,大閱兵也終於開始了。
此刻承天門下,眾多的異國使臣,早就被眼前的一幕給震撼到四肢發軟了。
這裡,是大明,是大明的京師,也僅僅是大明的一座城池。
雖說是最大的城池,可大明統治疆域之遼闊,還有城池一千餘座。
在這裡的大部分外臣,他們的國家所統治的人口,連京師都遠遠比不上。
拿什麼和大明抗衡,唯有俯首稱臣,老老實實做好臣子該做的事情。
和外臣不同,文武百官,尤其是國子監的學子們,臉上那驕傲之色,一覽無遺。
這就是他們要效忠的皇帝,這就是他們的大明的百姓,這就是他們將要為之奮鬥一生的天下。
在這等氛圍下,彆說是官吏,學子,院士,外臣了。
就連在承天門上的嬪妃,藩王,皇孫都是鴉雀無聲,心神為之所奪。
咚!咚咚!咚!咚咚!
轟!轟!轟!轟!轟!
鼓聲之下,突然地麵好似有些顫動,似乎有個巨人,從遠方走來,這是腳踏在地麵的聲音。
所有人,下意識的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閱兵開始了,遠方的身影逐漸清晰,整齊的方隊出現在所有人的眼前。
這來自於後世的方隊閱兵,終於第一次展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他們步伐整齊劃一,腳步鏗鏘有力,每一步落下,都踩在了鼓點之上,那目不斜視的眼神,極為淩厲,駭人心魄。
而這樣的方隊,不是一個,是整整齊齊十六個,一同前進。
每個方隊為三百五十人,十六方隊,恰好是一個衛所,五千六百人。
在這前方,是衛所的指揮使,副指揮使。
眼看著列成方隊的將士們,堅定不移的走來,在前排的百姓心生恐懼,忍不住向後退去。
這樣的視覺衝擊力,簡直是難以想象。
精銳的將士就已經足夠讓百姓震撼了,如此軍紀的將士,整齊劃一動作,是百姓們想都沒想過的存在。
文武百官更不用說了,一個個貼到護城河的旁邊,隻想看得更加清楚一點。
而那些異國使臣們,嘴巴都可以放進去一個雞蛋了。
每年來大明朝貢的國家不多,不過在天界寺這裡,還是住著非常多的異國使臣。
這些使臣相當於後世的駐明大使一般,是長期在大明京師生活。
他們的吃穿用度,基本上也是由大明負責。
每次朝貢,基本上都是由這些駐紮使臣先遞交申請,得到批準後,才會傳信回去自己的國家。
目前在承天門下觀禮的國家有:爪哇,琉球,烏斯藏,占城,西番,打箭爐,暹羅,須文達,朵甘,高麗,墨剌,哈梅裡,真臘,彆失八裡、撒馬兒罕。
當十六方隊將士們出現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皮兒馬黑麻更是眼睛都不眨的盯著,他要從這方麵,探索大明將士的戰力。
仔細看去,每一個將士都是精神抖擻,麵色上全是榮耀之光。
當十六個方隊,來到承天門正中央的時候。
前方的指揮大喊:“向右看!!!立正!!!”
十六方隊的將士右側頭,大喊:“一!二!”
不知是故意還是恰好,這一刻將士們的眼光,全都落在了承天門下,外交使臣,文武百官之中。
十六方隊一衛,共計五六千百人。
然這呐喊的氣勢,如有千軍萬馬。
首當其衝之下,所有在承天門下之人,都恐懼般向後退去,不少人甚至的跌倒在地。
衛隊指揮使,向前幾步,單膝跪地,大聲道:“左軍都督府旗下鎮南衛,拜見陛下,拜見太孫殿下。”
“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隨著單獨的呐喊結束,後方十六方隊,五千六百人儘皆單膝下跪,朝承天門方向大喊:“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這種超強的儀式感,讓朱元璋年邁的身子,都變得激動顫抖起來。
在這一刻,鼓聲奏樂也停了下來,這是方便陛下訓話。
不然怕是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
還好承天門到衛所這邊,也就不到二十米的距離,朱元璋長吸一口氣,而後朗盛道:
“眾將平身!”
“謝陛下!”
隨著將士們的起身,鼓樂重新想起。
“所有將士,聽我號令,起步....走!”
跟隨著鼓點,左軍都督府旗下鎮南衛的閱兵,便算是到此結束了。
苦練一月,就是為這不到半炷香的展示時間。
然而對於這些將士們來說,都覺得是非常的值得。
在數十萬百姓的目光中,在中外數以千記的大臣。
還有陛下,太孫殿下,皇室貴胄。
展示自己。
這一刻,鎮南衛的五千六百名將士,已經是脫胎換骨。
為大明而戰的信念,油然而生。
從此,鎮南衛有了真正的軍魂。
“大孫,了不得,你真是了不得,咱這輩子,都沒有見過這般的軍隊。”
“如此大軍,與咱十萬,可當百萬之用!”
鎮南衛的細微變化,在朱元璋眼中秋毫畢現,打了大半輩子仗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鎮南衛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並不是說鎮南衛個個都能以一當十了,而是在這些將士們的心中,有了信念,有了為大明死戰的信念。
冷兵器為主的戰爭,有一個死亡比例。
比如一萬兵卒,當達到一成五的死亡後,很容易造成雪崩的連鎖反應,直接潰散逃亡。
優秀的將領,通過練兵,可以將這個死亡比例提高。
曆朝曆代的名將,甚至有達到傷亡五成,還依舊可以持續作戰的。
所謂哀兵必勝,也就是士氣的緣故了。
當然,這是不包括困獸之戰,亦或是幾百上千人的精銳小隊。
至少也是萬人往上的規模。
而現在的鎮南衛,朱元璋保底估計,至少都是能達到五成傷亡還依舊能夠全力作戰。
當這樣的軍隊出現在戰場的時候,對於敵人,那就是一場災難。
在鼓聲的響動中,朱元璋不由朝遠方望去。
在那裡,又是十六個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
在人員的氣勢上,完全不比剛才的鎮南衛差,甚至隱約還要強上一些。
朱元璋知道,今日像這樣的閱兵,這樣的衛所,還有三十衛。
其中訓練時間最久的十二親衛,還沒有出場。
還有,那壓軸大孫直屬親衛玄甲衛。
三十二衛,將近十萬八千人,這個閱兵的時間段,最低都得一個半時辰了。
隨著一列列衛所的將士走過,整體的氣勢,都在不斷的上漲。
後麵出場的將士,普通百姓看不出,可但凡懂兵之人就能察覺到,是越發的強悍。
不管是京師官吏,亦或是外交使臣。
大部分的後背,都已經濕透了。
這是遭受到了將士們的氣勢鎮壓。
每個衛所在承天門下的‘向右看!’。
都直接覆蓋到他們的身上。
全程高能,身體緊繃。
一些年邁的大臣,已經因為承受不住昏倒,而被官宦拖走了。
“這樣的將士,這天下真的有可以對抗的嗎。”
“我撒馬爾罕的勇猛將士們,若是對上他們,怕是連半成勝算都沒有。”
“為什麼,為什麼大明的將士如此強悍,為什麼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使臣彙報,他們都是吃屎了嗎。”
“不行,我回去後,一定要告訴爺爺,大明不能惹,太強了,太強了。”
“僅僅就是目前看到這些在京師的將士,估計能擋我撒馬爾罕數十萬大軍。”
“對於大明,隻能結好,不能交惡。”
皮兒馬黑麻雙手緊握,盯著前方不斷走過的大明將士,心中對自己說道。
這一次的閱兵,給皮兒馬黑麻對大明,是顛覆式的印象。
這樣的場景,真的太過於攝人心魄了。
彆說見過,是他聽都未曾聽說過的強軍。
爺爺帖木兒麾下的直屬大軍,是他曾經見過的最強軍隊。
在中亞的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對比眼前的將士來,啥也不是!
閱兵的進行,許多人的心中,開始發生悄然變化。
淮西武將集團,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所有將軍,長期掌兵的他們,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熱血沸騰。
要知道這些將士,可都是隸屬於五軍都督府。
他們作為長官,除了一些直管衛所的指揮使,大部分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些將士就完全換了一個模樣。
“假如,我率領這樣的將士出戰......”
這個想法,幾乎在所有的將軍腦海中冒泡。
麾下有這樣的將士,建功立業,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對比武官的興奮,文臣們在回過神來後,就顯得有些擔憂了。
按照曆史的發展,在建國後的平穩年代,文人一定是壓武人一頭的。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這是必然發生的情況。
可現在,隨著太孫殿下的出現,好似這個慣例將要被打破了。
一場閱兵下來,誰都能預料到,武人的地位,將會得到難以想象的提升。
就現在京師百姓的反應,都能觀測出一二來。
原本百姓對於軍隊,是反感,厭惡,尤其是兵役,心中抗拒。
這是曆朝曆代兵役的影響。
可在這一刻,不少壯年男子,心裡頭已經開始隱約冒出當兵的想法了。
文人的精神領袖,劉三吾。
此刻已經回到了翰林院中。
官宦剛離開,太醫還未來,他就睜開了眼睛。
與其一同的,還有兩位年紀差不多大的翰林院院士。
一人是張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人是白信蹈,江南地區有名大儒,現翰林院院士。
“先生,這番下來,莪等該何去何從,原以為太孫上位,當重用文臣,可如今看來,太孫殿下麵善心狠,心中的野望,比之陛下都不逞多讓啊!”
五十多歲的掌張信,八十歲的劉三吾,七十歲出頭的白信蹈麵前,還顯得很是年輕。
而這番話,也說出了他的擔憂。
白信蹈也是沉聲道:“此言在理,這些丘八的變化著實驚人,甚至比之兵書上操練出來的將士,還要強上幾分。”
“由此可見,太孫殿下對於軍事,征伐,尤為感興趣,還有比擬陛下的天資。”
“陛下年邁,自然不會擅動兵戈,可太孫殿下不同,按照記載,太孫殿下當是今年本月,才滿十八。”
“年輕人,難免氣盛,有掌如此強軍,個中野望怕是難以估量。”
劉三吾聽到兩人的話,也是讚同的點頭,歎息道:“國雖大,好戰必亡。”
“今日大明之強盛,在老夫看來,不見得是個好事。”
“誠然,老夫有看到,對於諸多外臣來說,產生了足夠的震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可邊疆的征伐,又哪是因為爭奪土地,草原上的威脅,是因為他們的糧食,讓他們活不下去了。”
“每年的朝貢,就是我大明對其救濟,讓他們能夠勉強維持,不至於邊疆混亂。”
“可我大明的糧食,連自家的百姓都不夠吃,怎能安撫得住這眾多臣國。”
“以太孫殿下的脾性,若是邊疆有戰事發生,亦或是不利我大明,則必將勃然大怒,興萬兵以戰,至那時,將血流成河。”
說完,劉三吾喟然長歎。
此時,張信和白信蹈,滿臉憂國憂民。
半晌,白信蹈咬牙道:“佛語有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能想到的這些,陛下肯定有所察覺,隻是太孫殿下十年歸來,寵愛無雙,即便是知道,陛下也不忍責怪。”
“如今,唯有一人以性命警示陛下,太孫殿下。方可喚起陛下,殿下心中警示。”
這話說完,張信麵色堅毅,想要開口說話。
卻被白信蹈一把拉住衣袖。
隻見白信蹈沉聲道:“我如今已有七十,這輩子也算是活夠了,信,你才不過天命之年,往後還有很長的日子。”
說完,白信蹈看向劉三吾,繼續道:“先生,你不能去,這天下文人,尚且還需你來帶領。”
“如此,自然我去,當最合適!”
白信蹈聲音堅定的說道。
劉三吾聽到這話,千言萬語堵在喉間,卻不知從何說起。
唯有雙手緊緊握住白信蹈,才能表達心中激動之情。
便是劉三吾三人,在這裡密談的時候。
承天門外大閱兵,也即將到了尾聲。
上衛,即宮廷十二親衛的最後一衛,並非是錦衣衛。
錦衣衛因為職責問題,並沒有參與到這次的大閱兵之中。
替代錦衣衛的,便是朱英直屬親衛,玄甲衛。
玄甲衛的服飾,經過了朱英的調整,緊身加黑紅披風的設計,顯得更加精煉利落,更有一種華麗貴氣的體現。
他們的列隊,比起前麵的三十一衛,更加整齊。
甚至在身高上,都是高度的統一。
這所帶來的視覺效果,更加令人矚目。
最特彆的是,在他們身上,不僅有佩刀,還有一根類似於火銃般的事物。
說它是火銃吧,好像又不像,沒人見過這般細長的火銃,更像是加厚的長棍。
當玄甲衛出現的時候。
在承天門最高地台上的朱元璋,側身看向大孫,笑道:“該你了,大孫。”
這聲音,帶著一絲解脫,還有濃厚的沙啞。
三十一聲的呐喊,讓朱元璋的嗓子早就承受不住了。
一直都是靠著興奮和激動支撐著。
而當玄甲衛出現,朱元璋便決定把這最後一聲的機會,讓與大孫。
顯然,對於老爺子的相讓,是沒有出現在既定流程中的,完全是老爺子的臨時起意。
不過在這一刻,早就旁觀多時的朱英,僅僅是刹那的停頓,便就回道:“必不讓爺爺失望。”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如釋重負的走下台來。
一個多時辰的站立呐喊,讓已有六十多歲朱元璋,感到些許吃不消。
這一放鬆,差點沒跌倒。
朱英眼疾手快,頓時扶住,同時對太監吩咐道:“快把龍椅搬過來。”
龍椅是早就備好了的,不過朱元璋之前一直不肯坐。
現在這麼個情況,也隻能坐下歇息。
劉和馬上端來參茶,為朱元璋彌補虧空的氣血。
一口參茶下肚,朱元璋的氣色紅潤了許多。
朱英見此,這才開始走上前方高台。
當朱英走上高台的那一刻,朱元璋擺擺手,劉和馬上對兩個宦官使眼色。
兩個宦官扯起腿,分彆朝著左右擊鼓的鼓手飛奔過去。
當玄甲衛即將抵達承天門的時候,鼓聲和奏樂變得越發慷慨激昂起來。
朱元璋的嘴角,露出滿意的微笑。
這是他在沒通知大孫,特意的進行了修改。
聽到鼓樂變化的朱英,頓時就明白這都是老爺子的授意。
他沒有選擇回頭,因為此刻的玄甲衛,已經走到了承天門下。
玄甲衛指揮使抬頭,第一時間就認出了站在承天門上的並非是陛下,而是換成了太孫殿下。
頓時,心情更為激動了起來。
“直屬親衛玄甲衛,拜見太孫殿下!”
“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大明萬歲!陛下萬歲!太孫殿下萬歲!!!”
感受到這無與倫比的氣勢衝擊,朱英渾身都在顫抖。
這不是害怕,是興奮,是激動,是滿滿的成就感!
有明一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縱觀古今,為最硬氣之王朝。
鐵骨錚錚,堪為華夏脊梁。
何其有幸,降於大明,為這大明,第一太孫。
如今大明之國力,冠絕寰宇。
大明之強盛,已為巔峰。
即是如此,朱英有什麼理由,這讓這天下,這日月之所照,不皆為大明之江山。
想到此處,朱英望向玄甲衛五千六百人,朗聲大喝道:
“全體都有!聽吾號令!”
“點火!”
“鳴槍!”
“為大明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