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不是為了安南封國,而是對一年三四熟的水稻起了興趣,這跟他目前的研究,很是搭邊。
朱英自然明白朱橚話裡的意思,笑著回道:“五叔莫急,關於這稻米的取種,侄兒早就已經吩咐好了,隻等他們到了安南之後,便就帶回來。”
朱橚輕輕點頭,表示自己沒有其他話要說了。
現在的朱橚,全程就是吃飯品酒,對於朱英說的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進,由耳朵出。
還是因為聽到一年四叔的水稻,這才想要研究一下。
“不知安南那邊,可還能過去。”朱楨不由開口問道,顯然是對安南來了興趣。
朱英搖搖頭道;“安南已經去了五萬精銳,並且那裡作了安排,暫時是不太可能的,不過除了安南,周邊也很是不錯,還可以跟安南遙相呼應。”
“相對來說,要穩上許多。”
“像是占城、柬埔寨、老撾這些地方,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時候,蜀王朱椿開口了,問道:“皇侄說的這些小國,均是我大明屬國,都有上貢,若是這番至於藩國,奪取王位,怕是容易惹來非議。”
在眾多藩王之中,朱椿算是一個另類。
他沒有繼承朱元璋的軍事天賦,反而是繼承了文學天賦。
本身喜好讀書和做學問,‘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
這輩子,就沒帶兵打仗過,不過朱元璋也不介意,畢竟現在大明已立,並不是說要所有兒子,個個都是能文能武。
相對來說,能文目前更受朱元璋的看重。
想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朱椿,顯然對於屬國這樣的事情比較在意。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椿,他沒想到藩王之中,還有這等人,去真正的考慮屬國的利益。
朱英笑著解釋道:“十一叔誤會了,屬國和藩國,不都是大明的臣子嗎,這其中的關係,在侄兒看來,相差也不是很大。”
“再者說了,若是眾位叔叔過去,還有農民,工匠,肯定會讓當地土著的日子過得更好,十一叔不知道,在西域那邊,很多小國想要並入到大明來,都沒有機會呢。”
“誠然,這樣的情況,對於這些小國的王室,自然會有一定的衝突,或許有部分的王室,甚至有反對的意見。”
“可對於整個國的百姓來說,那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自然是想過溫飽的日子,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人的不同意,就把多數人給否決掉吧。”
“再說了,那些王室也並不是說撤銷,到時候可以將其接到京師來,王位還是可以保留的,還能在朝堂這邊,領取一份豐厚的俸祿。”
“甚至於他們的俸祿,還可以跟藩國的歲入聯係起來,若是藩國發展得越好,他們的俸祿自然可以更多,這樣豈不是更好嗎。”
聽著朱英的詭辯,朱椿下意識的就想要爭論。
不過稍稍沉默後,他還是放棄了。
雖然目前隻有朱英在剛剛提起這個事情,但你誰都知道,這已經是不可能有所改變了的。
像是朱棣,朱棡,朱樉,這三位帶頭的哥哥們,對於這個方案已經確認。
自然這些當弟弟的,就不好去反駁了。
朱椿感覺有些可惜,自己好不容易建起來的蜀王宮殿,這才剛過十年,就隻能含淚離去。
其實論起關係來,朱椿和朱英的關係,還算是非常緊密的。
朱椿的正妃,就是藍玉的女兒。
“皇侄,現在倭國那邊,暫且隻有三弟和四弟過去,剛才皇侄也說過,倭國完全拿下後,按三國劃分,不知這第三藩國,可有人選。”
朱樉問道。
安南拿不到,朱樉對於倭國還是比較上心的。
畢竟攻打倭國,屬於目前大明勢在必行的一路,征征起來有大軍相護,自然要輕鬆許多。
聽到這話,朱英當然明白秦王朱樉的意思,不過朱英並不是很想讓朱樉過去。
朱樉和朱棡的關係,相對於朱棣來說,自然要好上許多,若是時間長了,肯定會對朱棣有很大的壓力,朱英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麵。
朱英想看到的,是另外加入一個比較弱小一點的第三方,形成在倭國朱棣和朱棡兩虎相爭的局麵。
相對來說這樣的局麵,更加能夠穩住倭國的情況,這個平衡點,並非那麼容易被打破掉。
而且對於朱英來說,也可以更好在經濟上,形成一定的控製。
麵對朱樉的話,微微思索一番後,朱英道:“其實目前的高麗,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其中高麗的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對於大明來說,也是非常的重要,易守難攻是一方麵,其海上貿易,也可以非常的豐富。”
“和倭國相交,往後倭國的白銀出產,通過對馬島的航行,是非常便捷快速的。”
朱樉聽到這些,便就不說話了。
在他的心中,高麗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
高麗最出名的在於,那是隋朝三次遠征都沒有攻下來,他雖然沒去過,但高麗的名推還是聽說過的。
而且高麗距離大明也很近,跨過鴨綠江就算是到了。
海岸對麵就是倭國,加上海上貿易,比起大明很多地方來,也算是比較富足了。
朱英看朱樉沒有繼續,也就不過多解釋了。
高麗很大,雖然整體比倭國要小一點,可都是在大陸上,並非是海島國。
尤其是和大明相連,戰略地區更為重要,自然不可能全部都交給朱樉的。
不過這些話,現在倒是沒必要說。
至此,眾藩王基本上也了解到了朱英的意圖,雖然有些藩王不願意,可這中間的刺頭,像是朱棣,朱棡,朱樉,朱榑,相對來說比較能打的。
打了很多年,還有許多功勞在身,兵權在握的藩王們,還是覺得海外封國的這個建議不錯。
況且像是朱棣這種,本來就是敢打敢拚的,海外封國更加合乎他的新意。
目前的已經就藩的藩王,都在這裡了。
搞定了他們,後麵還沒就藩的,自然問題就不大,就算心中不情願,也隻能按照安排來。
這個計劃,在朱英的心中還是覺得非常滿意的。
尤其是對於大明的疆域來說。
正所謂: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
便就是如此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