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皇帝,真正的皇帝。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在後世隻是一個成語,在當今,確是實實在在,血流成河真實發生的事情。
而百姓,也早已經習以為常。
“爺爺在乾嘛呢,是在承天門,看斬首去了嗎。”
朱英問道。
葉月清輕輕搖頭,道:“陛下此刻在乾清宮裡。”
朱英頓時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按照往常,老爺子當是在華蓋殿中,處理政事,而在這個時候,顯然是在等著自己。
稍稍遲疑下,朱英起身,向乾清宮走去。
“陛下,不若還是去看看太孫殿下吧,陛下這般,奴婢的心中,很是難受。”
乾清宮中,劉和對陛下勸說道。
朱元璋輕輕搖頭說道:“咱能護得了大孫一時,護不了大孫一世,這往後的大明天下,終究是要大孫親自去承擔。”
“有些事情,隻能是大孫自己去扛,咱年紀大了,也老了,隻想著大孫能夠快些成長起來。”
朱元璋的語氣,帶著很強的唏噓。
他培養長子三十七載,在各方麵,已經是最優繼承人了,作為皇帝的權力,已經大量的下放給長子。
可誰能想到,在這麼個年紀,自己都已經半截身子入土的人,結果遇到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
大孫很優秀。
但是在一些方麵,還是有些不夠的。
個人的優秀,其實在朱元璋看來,並不是皇帝最為重要的關鍵。
平衡之道,皇家威嚴,才是被朱元璋所看重的因素。
這大明天下的聰明人,永遠都不缺的,怎麼去掌控他們,讓他們為大明,為老朱家效忠,讓大明千秋萬世的傳承下去,國祚延綿,才是至關重要。
所以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能去安慰大孫,要他自己將這個經曆,承受過去。
身為皇帝,有的時候,必須要能狠得下心才行。
此刻的朱元璋,自然也沒有心思,去批閱奏章,處理政務,便就在這乾清宮內,離大孫最近的地方,安心等候。
這時,腳步聲傳來。
熟悉的聲音,讓朱元璋頓時就意識到,是大孫過來了。
沒有任何遲疑,朱元璋直接轉身看去,果然是大孫。
“爺爺,孫兒讓你擔心了。”
朱英拱手作揖,真誠的說道。
有些話無須多說,自然就能明白個中的意味。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咱能擔心啥,咱相信就這點事情,自然不會過於困擾大孫的。”
“大道理,咱就不跟大孫說了,大孫自然是懂得的,現在也差不多晚膳了,咱可是聽說了,今日的早膳,你可是沒吃呢,肚子餓了吧。”
“咱早就讓光祿司備好了膳食,劉和,還不趕緊讓人把膳食送過來。”
劉和連忙道:“奴婢遵旨。”
而後立即小跑著出去傳話。
此刻劉和的臉上,也是露出笑容。
能夠看到陛下和太孫開心起來,他自然心中也是極為歡喜的。
朱元璋仔細的看了看大孫的神情,暗自點頭,而後走到書案上,拿過幾本卷宗,交於大孫說道:“這是你四叔,還有表兄李景隆,及允炆的卷宗。”
“你且好好看看,若是有什麼想法,直管是和咱說說。”
這幾個卷宗,自然就是錦衣衛,還有劉和記載過來的。
謀刺的事情,沒有人會覺得簡單,朱棣,朱允炆,在涉及到皇位傳承下,自然也不可能徹底避嫌。
必要的查詢,是無可避免的。
朱英點點頭,接過卷宗,仔細的查看起來。
其實在朱英的心中,也想知道,燕王朱棣到底有沒有在這其中參與一手。
朱棣本就是朱英第一懷疑的對象,也隻他才能有這個實力,亦或是這個手段。
雖然朱英自從入宮後,沒有對於朱棣施行過於徹底的打壓,除了將姚廣孝這個關鍵人物調走外,也沒太大的動作。
但這不代表朱英對朱棣完全的放心。
曆史上的朱棣,似乎也是被迫的,可有句話說得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悖於君臣之道的朱棣,可不是什麼好名聲。
朱英先看的是關於朱允炆的卷宗,其中的關鍵,自然還是在黃子澄的身上。
不過從錦衣衛的查探來看,黃子澄雖說有一定的嫌疑,但從根本上,並沒有其他作案的聯係。
黃子澄和江南那邊的文人,關係還算是不錯,這是重點,不過也就僅僅於此了。
事發前後,黃子澄幾乎都是在翰林院中,一直在跟著諸多翰林學士共同編撰新的典籍。
這也是朱英之前的意思。
而朱英也相信,不管是朱允炆還是黃子澄,沒這個實力,更是沒這個膽子。
個中關鍵,還是在朱棣身上。
從卷宗上來看,朱棣也沒什麼可疑之處。
包括李景隆。
李景隆在近端時期的行為,卷宗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和江南文人確實有所接觸,不過根據反饋,主要是在給燕王朱棣當說客。
為朱棣去拉攏到海外就藩的官員。
平時沒什麼人在乎的秀才,在這個時候,卻是成了藩王們的寶貝。
卷宗看完,朱英心中也清楚了。
這件事似乎跟朱棣還真沒什麼關係。
雖有些錯愕,商會那些人,竟是有謀刺自己的想法,不過事實擺在麵前,倒也無話可說。
此刻,朱元璋看著放下卷宗的大孫,似笑非笑。
朱英和老爺子對視一眼,心裡頭頓時就明白了過來。
老爺子這意思,極為明顯呀。
稍稍思慮一番,朱英還是說道:“看來這件事,跟四叔,允炆,皆是無所關聯。”
朱英心中明白,此刻老爺子等於是將朱棣和朱允炆,直接交由自己處置。
有沒有關聯,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朱元璋笑了,笑得很開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