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不分男女,不問出身,凡是年歲差不多者,皆可入學。
這也就是意味著,哪怕是沒有戶籍的流民之子,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隻要年歲相差不大,就能直接到這裡上學。
其中還有一些獎學金,也就是學習成績優異者,亦可獲得學堂頒發的錢財,亦或是實物為獎勵。
獎學金什麼放在一邊。
單單就是不收束脩這一點,就會讓不知多少人帶著孩子前去了,更何況還有一口膳食,這可是大大的減少家裡的負擔。
賬要怎麼算?
在這個年頭,大明初立之際,官府這邊,都是鼓勵生育的。
而哪怕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一般家中都有數子數女。
這年頭小孩隻要有一口吃的就行,沒後世那麼多講究,加上夭折的多,即便是皇室也無法避免夭折這種現象的發生,更彆提民間了。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尤其是兒子多,那就代表自家勞動力多。
在古代,兒子多,走出去說話更硬氣,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鄰居家有子一人。
這鄰裡之間,在水田之上,避免不了產生一些矛盾,如水怎麼灌溉等等諸多事情。
一旦發生爭執,叫上三個兒子往那一站,對麵隻能悻悻離去。
若是相反,帶著委屈和不爽的,就變成了自己。
這才是真正真實寫照。
而朱英提出一頓吃食後,這些百姓家裡的孩子,相當於全部都由朱英來養了。
因為在多數人看來,小孩子胃口小,吃一頓也就夠了。
尤其是女孩子。
按理說這是一個好事。
畢竟這錢也不是由戶部出,也不是由內帑出,完全由群英商會來承擔。
從外層麵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造福於民。
怎就讓朱英冷眼旁觀,朱元璋大發雷霆,直接問斬呢。
因有人站出來反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英這種開民智的行為,觸及到了現在所有讀書人的利益。
這個讀書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勳貴地主,鄉紳富商。
唯一沒有包含的,就是最為底層的黎民百姓。
尤其是翰林院,意見當是最大的,他們把守著學習的通道,高深的知識想要學習,就隻能是國子監,翰林院。
其他地方,隻有最為普通的經義流傳。
轉過來說,翰林院和國子監的根本,就在於科舉上麵。
那種鄉下百姓中狀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政治思想,便是《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的內容與理解,所認為正確的答案,隻有他們才知道。
這麼一來,等於是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謂的少部分讀書人所掌控。
什麼寒門貴子,那都是小說裡麵的。
蒙元清洗天下,讓這中原王朝,再沒有了所謂的千年世家,但依舊是宗族天下。
很多地方,一個村,就是一個姓,也就是一個族。
這是無法避免的。
在這族中,以族長的為主一係,便就掌控了最為頂尖的才學。
那些普通族民,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他們必須依附在宗族上。
因為不管在內在外,離了宗族,就是流民。
大明,依舊是宗法製的天下。
按照現在大明的說法,也就是說縣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為主。
古代什麼浸豬籠之類的,就是宗法製衍生出來的刑罰。
在古代當官大多是靠同鄉、同宗族的人來照顧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譜,那麼將沒有人會提拔你。
宗法製十分嚴格,有時候一個考中進士去京師為官,老家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窮親戚來京師辦事,便是吃在這個當官的家裡,睡也在這個當官的家裡。
且這個當官的不敢有半點怨言,而且還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窮親戚待夠了準備回家,官員還會給一些錢財當作盤纏。
小說裡那種看不起窮親戚的行為,其實就整個大明來說,都屬於個例。
絕大多數,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尤其是宗族裡的名聲。
族長的話,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
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給點小鞋穿,鬨大了誰也不想,誰還沒幾分乾係呢。
但得罪族長,那就完全不同了。
單單一條不孝之罪,就能讓你立馬下台,老老實實回鄉接受族規懲罰。
這隻是一個比喻,一般能夠去當官的,和族裡的高層,基本上都是一條船上。
然現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強行打斷這種階層關係。
讀書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觸及到自身的利益時。
哪怕太孫殿下給了很多恩厚,那也沒用,大量的官員開始討論,最後更有官員挺直腰杆站了出來,大聲講述關於孔子學說,並且隱約斥責太孫殿下,這並未為帝之道。
朱元璋聽著這話,直接被氣笑了,管他還有幾天過年,斬了再說。
時值兩月後,這還是陛下再度於奉天殿中,直接問斬。
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勸說,那豈不是把自己當軟肺子搞了。
而且說話那官員,品級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這麼想的,還是有人暗中授意。
很顯然,效果特彆好。
在拖出去問斬之後,奉天殿內一片安靜,誰都不願意充當那出頭鳥,給陛下殺雞儆猴。
沒人會懷疑,就目前陛下,哪怕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來,陛下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將殺得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
是以,傻子才會去白白送死。
有熟悉那被砍頭的官員,暗暗搖頭。
他知道,被砍頭那官員,是因為最近幾月調動才入了京師,之前一直都在地方。
恰好最近幾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錯,沒怎麼殺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錯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