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師被幽禁終生,就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想到這裡,朱棣整個人抖動得更加厲害了。
旁邊的徐儀華見此,連忙拿過朱棣手中的卷宗,一目十行開始翻看起來。
而在看的同時,眼中的震駭,也是表露無疑。
迅速看完後,徐儀華開始極速琢磨。
沒多久,徐儀華就趕忙說道;“王爺,先彆急,此事不見得陛下就一定會信任。”
“妾身看來,很大可能,陛下不會相信這卷宗上所言之事。”
朱棣回過神來,問道:“愛妃此話怎講。”
徐儀華分析道:“這卷宗之上,最為關鍵的地方,不在於王爺,更不在於太子傷寒薨逝,主要關鍵,便是在太孫殿下。”
“若妾身猜測沒錯的話,太孫殿下之事,才是這些背後之人想要針對的。”
“王爺這邊,應當隻是被牽連到了。”
聽著這話,朱棣也從惶恐中回過神來。
主要是這個卷宗,由錦衣衛送來。
朱棣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父皇了,這是從小就有的陰影,不管多少次戰場得勝,也無法擺脫。
所以在牽扯到大兄薨逝上麵的時候,朱棣整個人就陷入了極度緊張害怕中。
現在再聽徐儀華這麼一說,也馬上明白過來。
不過擔憂還是有的。
“以父皇的性子,即便是空穴來風,也大致會查個明白,不過我這邊的事情,怎就被傳得如此清楚?”
朱棣有些疑惑。
上麵很多事情,當然都是虛構的,勾結陝西反賊什麼的,自然是不可能。
但是裡麵有關於自己跟朱英的那些暗中之事,卷宗上麵卻有講述,雖然不至於很清楚,可這樣的事情,一般人是不可能知曉的。
唯一知曉的,便隻有自己,還有....道衍。
不可能是道衍。
朱棣心中即刻否定。
假若是道衍的話,絕對會更加的清晰,而且沒這麼捕風捉影的感覺。
再說現在道衍歸屬於太孫,遠在高麗,統帥二十萬大軍,籌備伐倭之事,自不會參與過來。
突然,朱棣心中想起一個事情。
當初,道衍的兩個徒弟,被安置去了西域。
是他們嗎?
朱棣感覺極有可能。
也隻有他們,才會這麼一知半解。
“這般小瞧本王,當真是不將本王放在眼中,難不成他們覺得隻有太孫,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嗎。”
“本王得讓他們知曉,招惹本王,將要付出多大代價。”
這番話,幾乎是從朱棣的牙齒縫中蹦躂出來。
徐儀華稍稍遲疑一下,道:“如今此事,或許王爺當以不變應萬變,關乎太子之事,陛下難免猜疑,在這個時候王爺再行出手,或許....”
朱棣擺手,打斷了徐儀華想要說的話。
冷聲道:“愛妃不懂,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動手,且要大動乾戈。”
“若是連汙蔑至此,本王都忍著,才隻會讓父皇更加的懷疑於我。”
“再者說了,大兄自小待我極好,前幾日剛去孝陵祭奠過大兄,他們竟敢拿大兄作此文章,就由不得本王大開殺戒了。”
......
有關於朱英之事,迅速在整個京師蔓延開來。
當然,這僅僅是限於高官重臣,皇室之間。
普通人當然沒知曉這個消息的路子。
之所以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如此之快,這也少不了朱元璋刻意的緣故。
瞞是不可能的瞞住的,還不如直接大大方方的展開。
且在京師,關於這些事情更加方便的調查,一些躲在暗中有關之人,一旦浮出水麵,能輕易查出。
“他們走了嗎。”
“回稟老爺,都走了。”
“真是些瘋子,在這個關頭,還敢參與此事,真嫌自己不夠命長嗎。”
某宅院中,劉三吾對管家感歎道。
就在剛才不久,張信,白信蹈兩人一同過來拜訪。
劉三吾自然明白是因為什麼事情,馬上就通知管家,謝絕見客。
“我讓你帶得話,給他們帶到了嗎。”
劉三吾隨即問道。
管家點頭道:“已經帶到了。”
劉三吾聞言,便就轉身回屋。
院外,
張信和白信蹈一同上了馬車。
馬車裡的小火盆,驅散寒意。
“白先生,三吾先生讓我們莫要惹禍上身,是個什麼意思。”
“現在正是最好的時候呀,太孫身份被人質疑,趁此機會,學堂之事,自然不成首要,理應往後推延。”
“加上之前,族中傳信來的說法,我認為成事不難。”
張信琢磨著說道。
白信蹈聞言,卻是搖頭道:“張翰林隻看到了時機,卻忘記了太孫之事,將會給陛下帶來多大的震怒。”
“不管是信或不信,陛下大怒是絕對的,三吾先生明白,在這個時候,任何事情撞上去,都會讓陛下更為火大。”
“觸怒陛下的結果,隻會是白白送死。”
聽到這話,張信打了個寒顫。
這幾乎是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此刻張信突然意識到,自己和劉三吾,還有白信蹈之間的差距。
遠遠不是隻因為學識。
東宮。
黃子澄和朱允炆相對而坐,默默無言。
方才不久前,關於太孫之事,黃子澄將詳細講述了出來。
這讓朱允炆一下子就沉默了下來。
而黃子澄也不知道怎麼開口。
麵對這個事情,難免朱允炆的心中,又莫名的升起了一絲微光。
可這微光,說不得。
黃子澄當然自然也不能說,所以就這麼兩個人一直沉默著。
良久,黃子澄起身作揖道:“殿下,老臣告退。”
朱允炆喉嚨動了懂,並沒有說話,最終還是點了點頭,目送黃子澄離開。
大殿的門開關中,一股子寒風進來,讓朱允炆有些迷糊的腦子,稍稍清醒了許多。
這個時候,屏風後麵傳來響動。
朱允炆轉頭看去,是娘親走了出來。
“娘。”
朱允炆輕輕呼喚一聲。
呂氏走到朱允炆旁邊,道:“靜觀其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