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引經據典,苦口婆心的說道,自從大明建國以來,他還是第一次如此去勸說。
劉和及蔣聽到這些,心下也暗暗的鬆了一口氣。好歹陛下沒有龍顏大怒,這裡長孫殿下,應該就要收住了吧。
然而,朱英的目光,卻依然沒有任何的動搖。
他的心中非常清楚,不管是現在,亦或是往後,這次和老爺子的思想碰撞,絕對不會停歇。
老爺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朱英也非常的清楚,在老爺子的心裡,大明便就是自家的。
更多希望的不是有什麼名留青史的成就,他隻是希望後世子孫,能夠好好的守住這個家就行了,維持好這個家,不讓其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這才是朱元璋心裡最為真實的想法。
而軌道的鋪設,對於大明來說,就好像是一場賭博,朱元璋完全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
賭贏了,自然是如同大孫所說,大明將會進入新一輪的騰飛,甚至因為軌道此事,也將名留青史。
賭輸了,麵對的便是如何秦朝,隋朝一般的境地,整個大明內部烽煙四起,各地百姓不斷起義。
草原上的各部族,看到大明的衰弱,絕不會錯過狼狠咬下一口大肉的機會。
如此遭遇下,現今的大明,極有可能重蹈秦、隋兩朝的後路,二世而亡。
這絕不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他為什麼要去賭這一場,他完全沒有必要,隻需不賭,那便能維持大明的現狀。
治大國如烹小鮮,慢慢來就好了,等人口上來了,等大明國庫富裕了,等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再去做便就行了。
朱元璋想到的這些,朱英就不知道嗎?
他知道,也很清楚,甚至朱元璋的反應,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但他卻有不得不做的可能。
等不了的,這般事情,對於大明,等到滅亡了,也等不下去。
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軌道的鋪設,至少都是以十年記,這還僅僅隻是短短幾條的軌道鋪設。
畜力軌道,或許也可以稱呼為馬拉火車。
這和後世的火車,或者歐洲西方的情況,完全不同。
大明疆域,軌道所走,可不是像歐洲那般多的平原,很多地方有山有河。
要架橋,要繞山甚至開山,才可以使得軌道的線路鋪設出來,這也是為何朱英說,單單勘察,也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
動用到如此多的徭役,是絕對會引起民怨沸騰的情況,想要做,就不可避免。
其實朱英本身也想過,不走陸路,全力去發展海上貿易,多造海船,增加海上勢力。
但這部分,不夠。
信息傳播速度,便是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程度。
信息傳播得越快,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強度就越高。
海上貿易誠然會讓大明整體變得富裕起來,但實際上掌控的力度,反而會因此減少。
因為海上的航行,往往是大半年,乃至於數年一個輪回。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意味著海上貿易,朝廷對其的限製能力,將會變得非常的小。
很容易就會造成地方富而中央弱的情況。
馬拉火車就完全不同,陸地才是大明的根本,快速的傳達朝廷的命令,甚至是快速調兵遣將鎮壓叛亂,調動後勤,等等一係列的舉措。
對於朝廷而言,亦或是大明皇室而言,才是唯一的長盛久治。
軌道的線路鋪設到哪裡,哪裡就是大明,朝廷真正能夠統治到的疆域,而不僅僅隻是名義上的歸附。
鋪設軌道這事,朱英等不了,也沒法等。
唯有老爺子在世的時候,這些民怨才可以將其強行壓製。
老爺子在民間的龐大影響力,才能夠使得軌道的鋪設真正的持續下去。
若是等到老爺子駕崩,自己繼位以後。
或許在那個時候,大明更加富裕了,軍隊也更加強盛了,但朱英很清楚,自己絕不可能有老爺子的影響力。
那個時候麵對的困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現在還要來得更為艱難。
且沒有了老爺子的壓製,諸如藍玉這些人,在軌道鋪設時期,他們的利益也是會受到損害,若是發出反對的聲音,朱英便就隻能被迫停止,再難進行。
地方上的豪紳貴族,巴不得天高皇帝遠,哪裡會希望自己處於朝廷的強勢統治下呢。
所以,在沉默不知多久後,朱英原本有些微微低著的頭,緩緩抬起。
一如之前,平靜的眼神看著老爺子,聲音堅定的說道:“爺爺,軌道的事情,
孫兒想做。“
嘭!
朱元境一巴掌狼很的拍在桌麵上,整個桌子都震動起來,菜濺得四處都是。
"你若是想做,便就等咱死了再說!”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